骨瓣开颅治疗单纯性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48例
发表时间:2012-06-20 浏览次数:750次
作者:文上康,龙霄翱 作者单位:1.广东省吴川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广东吴川 524500;2.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广东湛江
【摘要】 目的 分析单纯性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疗效。 方法 总结48例单纯性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采用枕后马蹄形切口/枕下倒钩形切口+跨横窦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后置回骨瓣。全部病例术后行头CT复查。 结果 术前颅高压征为主要临床表现,全部病例经CT确诊。术中见枕骨线形骨折患者38例,血肿量5~46 mL,平均(21±4)mL,出血来源于横窦8例,骨折线处板障渗血24例,脑膜血管渗血4例,未见活动出血点12例。术后第1、3天CT扫描显示血肿全部消失,骨瓣无移位。全部病例恢复良好。 结论 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缺乏典型的临床特征,颅内高压发展迅速易致脑疝,需结合CT检查以确诊。骨瓣开颅能更有效地清除血并避免颅骨缺损,解除横窦受压迫,避免致命性脑疝。
【关键词】 横窦;硬膜外血肿;手术
外伤性骑跨横窦的硬膜外血肿为颅内血肿的一种特殊类型,在颅脑外伤性血肿中较少见,其临床表现早期一般不明显,特别是单纯性硬膜外血肿,不易引起注意,但病情往往可急剧恶化,引起颅内压的急剧升高而致枕骨大孔疝,危及生命。目前大多数学者主张手术治疗,传统的手术方法采用开骨窗并强调保留横窦外骨桥,但存在横窦显露不清及横窦受压、损伤大、并发症多等问题,因而有必要探讨更完善的手术方法。本文将对广东省吴川市人民医院2001-2008年收治的48例单纯性横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其早期诊断及骨瓣开颅手术治疗进行深入探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男29例,女19例。年龄4~52 岁,平均(21±7)岁。车祸跌伤12例,坠跌伤27例,打击伤9例。着力部位:左枕28例,右枕14例,枕正中6 例。受伤至入院时间为2~24h,平均(8±5)h。
1.2 临床表现
48例均有头痛;频繁呕吐34例,原发性昏迷10例(≤30min)。入院GCS评分,8~12分21例,13~15分27例,视乳头水肿7例,项强或强迫头位12例。
1.3 辅助检查
CT骨窗位片示枕骨骨折34例,左侧骑跨性硬膜外血肿28例,右侧20例。四脑室受压9例,脑积水3例。首次检查发现血肿43例,迟发性血肿5例。多田公式计算硬膜外血肿量:5~46 mL;平均(21±4)mL。
1.4 治疗方法
48例均气管插管全麻下行手术治疗。侧卧位,依血肿大小、部位设计切口、骨瓣,采用枕后马蹄形切口/枕下倒钩形切口+跨横窦骨瓣。清除血肿后骨窗上缘缝吊硬膜,骨瓣复位,硬膜外置一硅胶负压引流管,分层缝合头皮。
1.5 结果
全部病例经CT确诊。术中见枕骨线形骨折患者38例,血肿量5~46 mL,平均(21±4)mL,出血来源于横窦8例,骨折线处板障渗血24例,脑膜血管渗血4例,未见活动出血点12例。术后第1、3天CT扫描显示血肿全部消失,颅内无再出血,骨瓣无移位。按格拉斯哥评分预后:全部病例恢复良好。
2 讨论
2.1 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
本组病例以头痛、呕吐、颈项抵抗为主要表现,缺少典型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本组跨横窦的硬膜外血肿,多发生在枕部着力的减速性损伤,大多伴有枕骨骨折或人字缝分离,骨折线越过横窦,引起静脉窦、脑膜血管出血,此外骨折线处板障渗血是形成骑跨性血肿的主要因[1]。因横窦受压,静脉回流障碍,颅内高压症状的表现明显并发展迅速,可突然出现枕骨大孔疝而致命[2]。经强力脱水和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本组病例主要依据枕部外伤史、头痛、呕吐、意识不清、颈项抵抗、乳突区瘀斑(Battle氏征)及CT 检查等得以确诊。本组5例伤后数十分钟内CT未发现血肿,而临床症状进行性恶化,复查CT始发现血肿骑跨横窦,需特别警惕。我们认为CT检查及必要的及时复查对早期诊断至关重要[34]。
2.2 手术方法
由于横窦壁本身结构特殊[56]:横窦的管壁由纤维组织构成,不具弹性,支撑力薄弱,且横窦直径较小(2.0~4.0 mm),所以即使较小血块(3.0~4.0 mL)也易将其阻塞;而横窦收集上矢状窦、直窦、大脑大静脉、大脑下静脉等静脉血,窦腔受压变小50%即产生严重颅内高压。有学者认为,<5 mL的横窦沟微型硬膜外血肿即可造成严重的颅内高压、甚至脑疝[7],故一旦确诊即应手术清除血肿,解除横窦所受压迫。传统的方法采取枕下入路开颅术,通常采用枕下正中/旁正中切口+横窦上/下骨窗,并强调保留横窦表面骨桥,以便悬吊硬膜止血[8]。但该方法存在一定的缺点:术后造成枕骨缺损,特别是幕上,可能需再次行颅骨修补;横窦暴露困难、对损伤出血的横窦不能直视下操作止血;横窦外血肿清除不彻底,引起横窦受压;此外骨桥过窄,悬吊拉力过大及过分的窦外填塞止血,均有可能使横窦受压、血流受阻[9]。
我们认为对跨横窦硬膜外血肿,在彻底清除血肿解除脑受压的同时,关键是对横窦本身的妥善止血,同时彻底解除各种可能引起横窦受压的因素。本组采用枕后蹄形切口/枕下倒钩形切口+跨横窦骨瓣,适用于各种幕上、下跨横窦血肿,骨瓣上超横窦缘,达血肿边缘。有时对后颅凹较大血肿,骨窗即使无法到达血肿下缘,亦可稍咬除枕鳞后行血肿清除,我们的经验是只要接近血肿边缘,即可用吸引器吸除后颅窝残余血肿。该改进后的方法具有以下优点:骨瓣复位符合解剖学的要求,避免了常规方法所致的颅骨缺损,对后颅凹内的正常结构具有保护作用;有利于彻底清除血肿,有效解除横窦压迫;横窦彻底暴露于术野中,利于直视下处置横窦损伤、妥善处理静脉窦出血;避免横窦过分悬吊及填压止血所致的横窦压塞、静脉回流障碍。
【参考文献】
[1] 何二平,王福林,吕爱华,等.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的临床与治疗[J].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07,17(2):235236.
[2] 古美孝. 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的治疗体会[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 11(10):4344.
[3] BorSengShu E, Aguiar P H, Almeida Leme de R J, et al .Epidural hematomas of the posterior cranial fossa[J].Neurosurg Focus,2004,16(2): ECP1.
[4] Khwaja, H A, Hormbrey, P J. Posterior cranial fossa venous extradural haematoma: an uncommon form of intracranial injury[J]. Emerg Med J, 2001,18(6):496497.
[5] 魏振宇.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34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8,5(27):170171.
[6] 丁攀峰,王树凯,冯才政,等. 急性静脉源性外伤性硬膜外血肿42例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2(7):6062.
[7] 雷军, 江振汝, 刘广慧, 等.横窦沟微型硬膜外血肿诊断与治疗中的经验教训[J]. 基层医学论坛, 2007,11(8):761.
[8] 曾涛,高亮,林于峰,等.横窦骑跨型硬膜外血肿合并对冲性脑损伤26例[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7,41(4):370372.
[9] 方向明. 外伤性骑跨型后颅窝硬膜外血肿16例诊治体会[J]. 浙江创伤外科,2008,13(2):12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