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72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2-02-29 浏览次数:631次
作者:韦立煌 作者单位:广西田东县人民医院外科,广西田东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出血 手术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病死率及致残率都很高,病死率约40%~50%[1],临床证实,外科治疗疗效优于内科治疗,现对我院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7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72例,男49例,女23例;年龄41~76岁,平均64.5岁。诊断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意识模糊28例,浅昏迷17例,中度昏迷16例,深昏迷11例;瞳孔正常31例,一侧瞳孔散大19例,双侧瞳孔散大15例;不同程度偏瘫44例,完全性偏瘫21例,去皮层强直7例。根据王忠诚主编的《神经外科学》意识状态分级[1]:Ⅰ级3例,Ⅱ级27例,Ⅲ级16例,Ⅳ级15例,Ⅴ级11例。
2.血肿部位及出血量
所有患者均经CT扫描确诊,基底节区出血46例,其中基底节区外侧型(壳核和外囊区)24例,基底节内侧型(丘脑和内囊区)27例,混合型(内外侧均有)8例,大脑皮层13例。其中破入脑室者15例,按多田氏公式计算出血量,血肿量最小34 ml,最大约114 ml,出血量超过100 ml者9例。
3.手术方式
①微创手术治疗:采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严格按照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技术规范化治疗指南操作,术后经予尿激酶2~4万u,混入3~5 ml生理盐水注入血肿腔内,夹管2~3 h后开放引流,1~2次/d,共3~4次,一般3~4天后拔除穿刺针。②微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用于幕上血肿、脑疝不明显者,颧弓上颞部骨窗直径约3 cm,颞中回皮层切口约1~2 cm。③脑室穿刺外引流术:取额角或枕角穿刺导管,血肿腔冲洗引流,用于脑室铸型出血患者术后脑室内注入尿激酶,促进血肿深化利于引流。④大骨瓣开颅血肿消除术:用于血肿量大,中线结构移位,已发生脑疝者,骨窗大小约12 cm×10 cm,硬脑膜减张缝合。⑤后颅窝血肿消除、减压术用于小脑血肿。⑥开颅血肿清除+脑室穿刺外引流,用于血肿量大,破入脑室者。
4.术后处理
脱水消除脑水肿,头部戴冰帽降温,减少脑组织代谢,脑功能保护,用降压药维持血压稳定,静脉泵入钙拮抗剂,缓解脑血管痉挛。防治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呼吸不畅者均行气管切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5.结果
术后随访1~2年,共生存60例,占83.3%。按GOS疗效评定,本组恢复良好34例,占47.2%,中残15例,占20.8%,重残11例,占15.3%,死亡12例,占16.7%。
讨 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好发于中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通常病情危重,病死率高达40%~50%,存活者多有严重残疾。一般认为长期高血压对脑实质内直径100~300 μm的子动脉内膜有损害作用,导致管壁玻璃样或纤维素样坏死,动脉分叉处小动脉弹力板断裂,中层纤维化及内膜增厚,当血压或血流变化时,此动脉容易破裂出血[2]。许多研究证明高血压脑出血常在发病后20~30 min形成血肿,6 h后血肿周围发生水肿并逐渐加剧,血肿不仅产生占位并直接破坏脑组织,同时造成血肿周围组织缺血[3],且血肿在凝结和液化过程中产生很多有毒物质,如凝血酶、补体、血红蛋白分解物等,引起继发损伤,是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根据目前文献报道,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优于内科治疗,手术目的是消除占位效应,尽早尽快保护脑功能,提高脑出血的治愈率,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采用的手术方法各有优缺点,本组根据出血部位及血肿量选择不同手术方法,病死率为16.6%,与相关文献对比明显降低。
目前对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选择存在争议,主要分为:①超早期手术(出血7 h内);②早期手术(出血后7~48 h);③延期手术(出血48 h后)[4]。近年来文献资料表明,普遍倾向于早期或超早期手术[5]。本组病例中,23例为出血量达到需要手术清除,早期对脑出血进行微创血肿穿刺疗效较好,特别对于意识障碍Ⅱ、Ⅲ级患者,早期应用微创治疗能明显缩短疗程,预后及生活质量优于延期手术者,无死亡病例。但术后应及时复查头颅CT,随时做好血肿增大需要行开颅手术治疗的准备,对于意识障碍Ⅳ、Ⅴ级患者,有脑疝迹象,或已有单侧瞳孔散大,不宜行微创血肿穿刺抽吸术,应立即开颅去骨瓣减压及血肿清除术。本组死亡患者意识障碍均在Ⅳ、Ⅴ级,而重残率较高,与出血量大、脑损伤严重有关。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操作简单,创伤小,血肿被局限在血肿腔内,通过穿刺排出颅外,不易扩散,对正常脑组织及血管的影响少,但手术有一定的盲目性,可损伤血管后形成再出血,本组4例出现再出血,术后复查头颅CT,早期发现转开颅手术,无死亡病例。开颅手术的优点是血肿清除较彻底,如颅内压高,可选择去骨瓣减压,大大缓解颅内压增高,缺点为开颅手术创伤大,对病人打击也大,手术对脑组织的牵拉和对血管损伤严重。本组病人多死于继发脑损伤和术后并发症,存活者肢体肌力恢复方面总体上不如微创治疗。
综上所述,脑出血患者有手术指征后,根据血肿量(幕上≥30 ml,幕下≥10 ml)及出血部位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可降低重残率及病死率。对于血肿量30~60 ml的患者,出血部位靠内侧较深的血肿适合行微创穿刺抽吸术,可避免开颅手术引起的损伤,疗效优良,如血肿量大,中线移位,选择开颅血肿清除术,血肿清除后,颅内压的增高,可进一步选择去骨瓣减压术,可降低病死率。对于病情危重,年龄过大或有严重并发症不能耐受较大手术者,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任何部位的出血,无论采取何种手术方式,其出血量越大,则预后越差。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2004,869-870.
[2]林涛,梅强.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现状[J].临床外科杂志,2003,8(1):77-78.
[3]Siddique MS,Fernandes HM,Wooldridge TD,et al.Reversible ischemia around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 single-photon Cmission Computerized tomograpuy[J].Iveurosurgey, 2002,96(4):736-341.
[4]杨薛筠.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探讨[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7,7(8):65-66.
[5]张建军,董伟峰,张俊,等.手术时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康复影响的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病学,2002,14(9):55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