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完全血管减压术的疗效分析及手术技术改进
发表时间:2011-11-08 浏览次数:513次
作者:漆松涛,袁智锐,潘军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神经外科, 广东 广州 510515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面肌痉挛; 显微血管减压术
1 对象与方法
2004年5月~2006年1月,我们采用微骨孔开颅显微血管减压术 (MVD) 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26例,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37~70岁。三叉神经痛18例,面肌痉挛8例;病程3~19年,平均4.4年。术前均经CT或MRI检查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本组采用改进的MVD手术,主要步骤:①使用磨钻将骨窗外缘内板尽量磨除,为显微镜下手术创造足够的视野及操作空间。②充分游离“责任血管”并用Teflon 片包绕神经1周,要求包裹全段神经,以降低术后复发的可能性。③神经根出入脑干处 (REZ) 要360°探查并分离。④对无明确责任血管的病例,不但要仔细探查神经束中间的血管,还要对此处的静脉、蛛网膜和软膜进行梳理。⑤当目标神经难以包裹时,可牵拉、包裹责任血管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⑥使用人工硬脑膜修补并加用封闭胶封闭。
2 结果
手术时间2.0~3.5 h,平均2.7 h。术后症状均完全消失,治愈率100%。18例三叉神经痛病人中,术后出现短期面部麻木4例,短期轻面瘫1例;8例面肌痉挛病人中,出现短期面瘫5例,听力下降1例。随访24~68个月,平均46.9个月;无术后复发病例。
3 讨论
传统MVD骨窗较大,找到责任血管后,在血管、神经之间垫入涤纶片或Teflon棉片,手术创伤较大、时间较长,增加感染的可能性,术后并发症较多。
微骨孔 (或锁孔) 手术先要在病人安全的基础上追求满意的手术效果,再在此基础上尽量减少手术创伤。对于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病例,如果MVD不彻底,不恰当地采用小的无医源性损伤的入路实际上是最大的侵袭。微骨孔MVD有明确的限制性因素,若术中在术区发现肿瘤、动脉瘤或蛛网膜广泛黏连,应果断扩大骨窗再施行手术。MVD要求外科医生有较高的显微镜下操作技术和熟悉的局部解剖知识。我们在临床上注意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应用并注重以下技巧:①骨窗直径约2 cm,但并不强调骨孔直径必须小于2.5 cm才算微骨孔手术。骨孔也不一定完全圆形,需用椭圆形时,应将长轴与乙状窦平行[1]。②蛛网膜增厚、严重黏连者,对全段目标神经仔细锐性解剖分离并包裹全段神经根,未见明显责任血管者,对REZ分离应更仔细,完全把蛛网膜及软脑膜锐性分开,将Teflon片袖套式套入,完全隔离血管。③术中强调充分游离全段目标神经,Teflon 片从神经和血管之间插入后一定要包绕神经1 周,特别是神经根受压迫刺激的“敏感区”,避免因新生血管压迫而导致症状复发。④采用钛夹固定Teflon 片,对复查CT和MRI图像无干扰伪影。⑤使用人工硬脑膜修补硬脑膜,可无需放置引流管。本组术后随访24~68个月,均无复发,可见本组采用的手术方法安全、有效,成功率高。
【参考文献】
[1] 雷鹏. 应用锁孔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4, 9(9): 41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