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外科学》

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发表时间:2011-11-01  浏览次数:472次

  作者:白凯,魏亚辉,苏永永  作者单位:咸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陕西 咸阳 712000

  [关键词】 脑膜瘤; 蝶骨; 显微外科手术

  1 对象与方法

  我院采用显微手术治疗蝶骨嵴脑膜瘤28例,其中男8例,女20例;年龄9~65岁,平均40.2岁;病程3个月~7年,平均10.4个月。颅高压19例,视力障碍15例,视神经萎缩2例,眼球突出伴Ⅲ、Ⅳ、Ⅵ脑神经损害1例,偏瘫6例,癫(疒间)4例。7例行头颅X-线检查,发现骨质增生、破坏、吸收6例。均行CT扫描, 20例行MRI检查,均显示脑膜瘤特有征象;5例行增强MRI,显示肿瘤包绕颈内动脉。8例行DSA检查,显示均有肿瘤染色,颈内动脉系统和脑膜动脉参与供血。肿瘤直径 3.2~8.0 cm,其中小型 (<4.5 cm) 8例,中型 (4.5~7 cm) 17例,大型 (>7 cm) 3例。内1/3型6例,中1/3型12例,外1/3型10例。

  全麻下行经病侧额颞部入路。常规骨瓣开颅,用咬骨钳咬除蝶骨嵴外侧1/3,扩大骨窗至颅中窝底,沿蝶骨嵴向内探查。弧形切开硬脑膜,打开外侧裂池,排空脑脊液,暴露肿瘤过程中尽量减少对脑组织的牵拉。显露肿瘤后将肿瘤基底部与硬脑膜黏连处电凝,阻断肿瘤血供。显微镜下分块切除肿瘤。

  2 结果

  肿瘤全切除25例,次全切除3例 (术后辅以放疗)。病理检查:纤维细胞型12例,砂粒体型6例,血管瘤型2例,混合型8例。临床治愈24例,好转3例,死亡1例;病死率3.6%。术后均行CT或MRI检查,显示肿瘤消失24例 (85.7%)。19例有颅高压症状的病人中,术后症状消失16例,减轻3例;15例视力障碍病人中,缓解10例,恢复正常视力5例;6例偏瘫中病人中,恢复正常4例。术后随访1个月~12年,肿瘤全切除者均未见复发;3例次全切除病人中复发2例,其中1例行再次手术。

  3 讨论

  治疗体会:①显露要充分,颞侧骨窗应尽量接近颅底。先行硬膜外剥离,使肿瘤基底自骨面脱开,电凝止血以切断颅底供血。对向颅中窝底生长的肿瘤先填塞棘孔,将脑膜中动脉电凝、结扎并切断,以减少肿瘤供血。②正确处理肿瘤与动脉、视神经、视交叉及海绵窦间的关系。利用颅内解剖间隙切除肿瘤,避免牵拉脑组织,注意保护鞍旁和视丘下部重要结构。本组4例肿瘤包绕颈内动脉,分离动脉时由近端向远端 (也可采用逆性追踪法),逐渐分离达到受侵动脉的全程暴露。在颈内动脉附近不能过多操作,以避免诱发严重血管痉挛与栓塞,造成偏瘫和死亡。对于包绕视神经和颈内动脉的巨大肿瘤,可以考虑行前床突切除,以利于视神经和颈内动脉的暴露,从而早期暴露、减压及安全移动视神经,降低术中视神经损伤的危险性。肿瘤与海绵窦黏连紧密者,若海绵窦通畅,可残留薄层肿瘤组织,表面用双极电凝烧灼;若海绵窦已闭塞,应尽量切除,但要保护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尽量保存窦内脑神经。③正确处理侵入眶内的肿瘤。内侧型肿瘤有时破坏眶上裂,向眶内伸长,引起眼球突出和视力障碍,术中应将眶后外侧壁骨质咬除,进一步扩大开口,以利从眶顶进入眶内处理,先切开眶骨膜,探明肿瘤及其与眼肌、视神经眶内段和眼球的关系,游离并切除肿瘤。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