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外科学》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18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9-13  浏览次数:478次

  作者:付衡  作者单位:432800 湖北大悟,大悟县人民医院

  【关键词】 脑损伤 弥漫性轴索损伤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交通事故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在上述事故中颅脑外伤呈明显上升趋势。虽然近20年来对颅脑损伤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诊断技术及治疗措施也在不断完善,但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死率仍未见明显下降。特别是常见的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主要死亡原因。我院于2006年1月~2007年5月共收治18例DAI患者,现对其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并就其诊断标准与分型进行了讨论。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1月~2007年5月收治的18例DAI病人,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3~78岁,平均33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7例,高处坠落伤1例。

  1.2 临床表现 (1)入院时GCS 3~8分者8例,9~12分者5例,13~15分者5例。(2)原发意识障碍:根据意识障碍时间的长短来划分,≤3 h者6例,3~24 h者10例,>24 h者2例。(3)瞳孔改变:其中14例一侧瞳孔散大,4例双侧均散大。(4)生命体征变化:伴有呼吸改变者5例,表现为频率减慢、加快或呼吸不规则;8例呈现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1例体温低于35 ℃;颅内压增高的12例中仅8例表现为Cushing反应。(5)去大脑强直:本组中3例有去大脑强直表现。

  1.3 影像学资料 CT发现有出血灶者5例,部位分布依次为:脑干3例次,6例有脑肿胀表现;4例有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伴有脑挫裂伤。

  1.4 结果 单纯非手术15例,手术治疗3例。死亡15例,植物生存者1例,重残2例。

  2 讨论

  在对本组18例DAI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过程中,笔者发现交通事故乃是致伤的主要原因。因为在交通伤中,脑组织更易受到剪应力的作用,且可多次致伤。DAI是一种闭合性弥漫性脑损害。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仍以防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继发性损害等药物治疗为主。对病情恢复较慢,颅内高压症状和体征较明显,CT提示第三脑室和基底池严重受压或消失,中线结构移位的患者可采取手术治疗去骨瓣减压。手术效果取决于DAI的严重程度。本组病例手术3例,仅1例重残存活。由于本病诊断困难,致死致残率高,临床医生更应多加重视。

  2.1 诊断标准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由Adams等[1]于1982年正式命名,用于描述头部外伤后以脑深部神经轴索肿胀,断裂为特征的脑损伤类型,尤其多见于重型颅脑损伤,是头部伤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目前对于DAI发病机制的认识基本一致,即由于外伤使颅脑产生旋转加速度和(或)角加速度,使脑组织内部易发生剪力作用,导致神经轴索和小血管损伤[1~4]。因而DAI是一种病理诊断,只能依靠组织学检查才能最后确定。在CT普遍应用以后,虽不能显示受伤轴索,但由于可能直接显示颅内小病灶,为DAI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影像依据。Cordobdes(1986)、Wedisberg(1989)[3]等有动态性使用CT诊断DAI的报道。综合起来DAI的CT表现有以下几种:(1)大脑、胼胝体、脑干等部位白质有小的多发非占位性出血灶,直径<2 cm;(2)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出血;(3)第三脑室旁出血灶;(4)弥漫性脑肿胀;(5)病情严重,CT未见异常;(6)晚期患者显示脑室扩大及脑萎缩。但CT的分辨率及扫描层厚度与DAI的发现率有关。如CT的分辨率差,假阴性可达50%。另外,通过研究证明,相当一部分DAI可能仍不能应用放射学进行诊断。MRI亦不能显示受伤轴索,但对识别轴索损伤区组织间隙内增多的液体敏感,因此能很好地显示非出血性损伤,MRI的诊断价值优于CT[6]。为了更早期更准确地诊断DAI,弥补影像学及临床特征诊断DAI的不足,判断其预后,目前国内外已有学者采用检测血浆或脑脊液中的碱性髓鞘蛋白(MBP)水平对DAI进行评价

  2.2 分型 Gennerelli等依DAI患者伤情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型。(1)轻型:昏迷6~12 h不伴有脑干征;(2)中型:昏迷24 h以上,不伴有持续脑干征,少数可伴有一过性去大脑强直或去皮层强直发作;(3)重型:昏迷24 h以上,伴有明显脑干受损征。Levi等根据入院时GCS评分和有无瞳孔改变把DAI分为Ⅳ级。Ⅰ级:GCS 11~15分;Ⅱ级:GCS 6~10分;Ⅲ级:GCS 3~5分;Ⅳ级:GCS 3~5分,伴有瞳孔改变。目前认为DAI是一种由轻到重,不同程度的连续性病理改变[7]。轻者为脑震荡,重者为脑干损伤,一般认为很难存在孤立的原发性脑干损伤,所谓的原发性脑干损伤,实质上是重型DAI。

  总之,交通伤病人中由于多数为复合伤,伤情重且复杂,同时合并头部外伤的病人中由于CT阳性率不高在诊治中常不加以重视。为重症病人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希望本组病例分析能使大家提高警惕。

  【参考文献】

  1 Adams JH.Diffuse brain damage in human and experimental head injury.Neurosurgeons,1987,6(2):46.

  2 Gennareli TA.Mechanisms of cerebral concusion,contusion and other effects of head injury.Youngmans,1991,1953-1964.

  3 贺晓生,易声禹,章翔,等.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致伤装置的研制和应用.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8,19:87-89.

  4 Becker DP,Povlishock JT,Central nervous system trauma status report.Washington: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and Communicative Disorders and Stroke.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1986,65.

  5 Cordobes F.Post-traumatic diffuse axonal brain injury.Analysis of 78 patients studied with computed tomography.Acta Neurochirurgica,1986,81(1):27.

  6 Barris JS.Acute subdural hematoma and diffuse axonal after severe head trauma.J Neurosurg,1988,68(3):894.

  7 Gentry LR.Trauma to the corpus callosum:MR features.AJ-NR,1988,9(9):112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