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通道脑室引流治疗脑室出血53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7-21 浏览次数:1135次
作者:徐江林,尹树昆,张新国 作者单位:河北省宁晋县医院
【关键词】 脑出血,软通道,引流术
选择2005年3月至2009年12月,我院脑室出血合并脑室铸型的患者53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自行设计的颅内血肿引流装置,予患者行脑室引流,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0例,女23例;年龄51~79岁,平均年龄64岁。原发37例,丘脑破入侧脑室16例。发病至入院时间:<6 h 9例,6~24 h 36例,>24 h 8例。意识状况:深度昏迷3例,中度昏迷12例,浅昏迷25例,嗜睡13例。均经颅脑CT平扫作出诊断,均有侧脑室铸型,其中有明确高血压病病史47例。
1.2 方法 选择额入法,穿刺点选在冠状缝前方1 cm,中线旁开2.0~2.5 cm或发际后2 cm,中线旁开2.0~2.5 cm,穿刺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对准两外耳道假想连线方向进行穿刺,深度一般不超过5 cm(待脑脊液流出,再进1~2 cm)。
1.3 手术器具 应用自制颅内血肿抽吸装置。操作步骤如下:(1)将入颅引流管接到三通下口插接端;(2)从入颅引流管底端套上固定架;(3)将固定架与三通下口的螺纹段旋紧;(4)将针芯经三通上口插入入颅引流管,旋转限位套使其与三通上口螺纹段旋紧;(5)将侧盖帽盖在三通侧口上;(6)用颅锥锥透头皮、颅骨及硬脑膜;(7)将带有针芯的入颅引流管推进侧脑室;(8)将导流管上的卡子卡闭,取出针芯,再将导流管与三通上口插接端对接,导流管的另一端与注射器对接,松开卡子,引流血性脑脊液;(9)将内盖帽盖在三通上口插接端,将外盖帽与三通上口的螺纹段旋紧;(10)取下三通侧口的侧盖帽,将导流管一端与三通侧口对接、另一端接储液袋。术后2次/d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侧脑室,并注入尿激酶1~2万U,引流5~7 d。同时给予调控血压、降颅压、醒脑、祛痰、抗感染、抑胃酸及营养支持等治疗。
2 结果
疗效:死亡3例,残疾11例,中残12例,生活能自理27例。并发症:术后发生高热17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肺部感染13例,肾衰竭1例。
3 讨论
据统计,脑室出血占脑出血的3%~5%,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室出血,原发性者多由脉络丛血管或室管膜下动脉破裂所致,继发性者是指脑室质出血破入脑室[1]。高血压脑出血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在脑血管病中居于首位,病死率40%左右[2]。破入脑室出血者,预后更差。其原因是脑室内积血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造成急性梗阻性脑积水,使颅内压迅速增高,脑疝形成及脑深部结构破坏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后血细胞破坏,释放5羟色氨、儿茶酚氨等血管活性物质,使脑血管痉挛,脑组织缺血缺氧,氧和血红蛋白自身氧化,产生大量自由基,以及无氧代谢后酸性产物生成过多,都可使脑组织受到不可逆性损伤。侧脑室穿刺引流清除脑室积血,迅速解除丘脑下部及脑干受压,减少直接或间接脑损伤是治疗的关键所在。保守治疗有一定局限性,不能有效清除积血,难以实现抑制病情发展的目的。因此,对脑室出血的患者,多采用侧脑室引流术。而以往所用脑室引流装置不规范,且无注药口,易诱发感染。而采用我们自行设计一次性颅内血肿引流装置(专利号:)该装置由入颅引流管、三通和导流管及储液袋等部分组成,并设有独立的注药孔,配合注射器可方便的完成抽吸、引流、注药等多项操作,本研究证明效果满意,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新型医疗器具。
注意事项:(1)引流管或引流袋要抬高5~15 cm,维持一定的颅内压[3];(2)开放引流时,要防止脑脊液短期内大量流失,造成低颅压,颅内负压及脑室内积气,宜保持300 ml/d左右的引流量[4,5];(3)保持引流穿刺点干燥及切口的清洁,及时更换敷料,尽力避免引发颅内感染;(4)引流5~7 d后,闭管24 h,若无颅内压升高可拔除引流管。
【参考文献】
1 贾建平主编.神经病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9.
2 吴承远,刘玉光主编.临床神经外科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25.
3 马增路.脑室出血外科治疗分析.河北医药,2009,31:24412442.
4 李燕珍,邢永前,林志雄,等.侧脑室穿刺引流在抢救重型脑干出血中的应用.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0,17:364.
5 夏凯,姜达,郭玉臣,等.微创锥颅软通道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河北医药,2009,31:2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