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外科学》

丘脑区脑出血手术方法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1-07-27  浏览次数:463次

  作者:刘明,许春华,刘玉河,刘启锋  作者单位:山东泰安 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神经外科

  【关键词】 丘脑,出血,手术

  我院2005年8月至2009年4月共收治103例高血压丘脑区出血患者,其中75例经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现就丘脑区脑出血的手术方法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5例男性47例、女性28例;年龄49~75岁;平均64岁,就诊时间0.5~13 h,平均6.5 h。75例患者中,高血压病史最长29年,最短者5年。入院后30~60 min经术前准备后,急诊行手术治疗。

  1.2 临床表现

  入院时意识清醒10例,意识朦胧38例,浅昏迷17例,中度昏迷4例,深昏迷伴一侧瞳孔散大6例。GCS计分9~15分47例,6~8分17例,6分以下11例。

  1.3 辅助检查

  所有病例均行头颅CT扫描。出血量按多田公式计算为30~75 ml。75例患者中42例CT中线移位0.5cm以内,27例0.5~ 1.0 cm,5例1.0~1.5 cm,1例>1.5 cm。出血全部破入脑室系统,其中57例出血量占脑室容积1/3,18例出血量占脑室容积2/3。25例第三、四脑室不同程度扩张或铸型。

  1.4 手术方法

  对于丘脑区出血<50 ml的患者,入院时意识清醒或朦胧、出血量占脑室容积1/3者,均实施单侧脑室引流术,即使入院时已处于浅昏迷的部分患者,如果出血量仅占脑室容积1/3,也可考虑实施单侧脑室引流术。对于丘脑区出血>50 ml的患者,如果意识障碍不是很深,无脑疝征象者,颅脑CT中线移位在1 cm以内且出血量占脑室容积2/3,可考虑行双侧脑室额角钻孔引流。对于出血量较多,颅脑CT中线移位>1 cm且出血量占脑室容积2/3或已有脑室铸型,一侧瞳孔散大或有脑疝形成征象者,应积极开颅手术清除血肿。根据以上原则,本组行单侧(患侧)脑室额角钻孔引流28例,单侧(患侧)脑室枕角钻孔引流31例,双侧脑室额角钻孔引流7例,上述病例在脑室置管后均用无菌生理盐水5~10 ml+尿激酶2~3万单位制成冲洗液,1 d 2次定时注入脑室内冲洗。置管时间最短3 d,最长16 d。开颅血肿清除9例,采用显微手术,彻底清除血肿,彻底止血,由于血肿破入脑室,术中可用0.9%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给予持续等温冲洗,同时观察动、静脉血液淤滞程度,给予生理盐水加罂粟碱浸泡,以缓解血管痉挛。对已形成脑疝患者行小脑幕游离缘切开减压,以期减轻继发性脑干损伤。

  2 结果

  入院时意识清醒10例和意识朦胧的38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17例浅昏迷患者,术后中残6例,重残6例,持续植物状态2例,死亡3例;2例因四脑室积血进行性扩张而致死,1例死于恶性高血压。中度昏迷的4例患者,术后重残1例,持续植物状态1例、死亡2例;均死于四脑室积血进行性扩张。深昏迷伴一侧瞳孔散大6例中,术后1例植物状态,死亡5例;2例死于中枢性高热,2例死于继发多脏器衰竭,1例死于恶性高血压。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本组75例,恢复良好48例,中残6例,重残7例,持续植物状态4例,死亡10例。病死率为13.3%(10/75)。

  3 讨论

  丘脑解剖位置深在,与内囊后肢相接。该部位一旦出血,将直接累及内囊后肢。大量脑内积血亦可使颅内压急剧升高引起脑疝,故血肿大小是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Nilsson等发现,血肿体积>60 ml者的死亡风险是血肿体积<30 ml的3.6倍[1]。本组中血肿体积<50 ml的患者无一例死亡,也说明血肿量的大小与患者预后正相关。另一方面,丘脑区出血极易破入侧脑室,造成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导致颅内压力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脑组织严重受压致使脑深部结构遭到破坏,患者在短时间内死亡。另外,积血流入蛛网膜下腔可引起脑血管痉挛,这种脑血管痉挛造成的脑组织缺血有时累及范围极广,持续时间较长,是造成丘脑出血患者死亡及残疾的又一主要因素[2]。早期积极的手术干预,对于缓解颅内压升高、减轻脑深部结构的破坏、防止脑血管痉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主张对于出血量占脑室容积1/3,甚至是出血量占脑室容积2/3的部分患者,GCS计分在8分以上均可考虑急诊行脑室内置管引流术,并用尿激酶溶液反复冲洗,不但可尽早解除脑积水,降低颅内压,而且丘脑中心疝易复位,同时是一种微创操作,简便易行,防止了手术性应激反应,特别是脑室积血已达脑室容积2/3的病例,早期及时地将积血引流出来,防止脑脊液循环受阻,可以使整个病理损害过程在极短时间内就被打断而逆转,是治疗丘脑出血成功的关键[3]。早期经额角穿刺、尿激酶灌注引流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在治疗当中,我们发现位于枕角的积血很难引流干净,分析原因,我们认为:①额角穿刺引流管常不能伸达枕角。②患者常处于昏迷状态,多仰卧于病床,由于重力作用,脑室积血常常位于最低处,即枕角。上述两种原因致使额角引流不能有效地在短时间内将积血清除干净,积血存留时间长,对脑组织的损害就会延长,不利于患者意识障碍的恢复。近3年来我们改为经枕角穿刺、尿激酶灌注引流,可将引流管直接置于脑室血肿部位,尿激酶也可直接作用于血凝块处,使血凝块在短时间内迅速溶解并直接引流出来,缩短脑室积血清除时间。本报道组中经脑室额角穿刺-尿激酶灌注引流的患者,积血清除干净时间最短5 d,最长23 d,平均为11 d,而经脑室枕角穿刺-尿激酶灌注引流的患者脑室积血清除时间最短3 d,最长10 d,平均6.5 d;额角穿刺引流管放置时间最短5 d,最长16 d,平均为9.8 d;枕角穿刺引流管放置时间最短3 d,最长8 d,平均为5.6 d。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枕角穿刺、尿激酶灌注治疗脑室出血较之额角穿刺具有清除积血迅速,患者意识障碍恢复快,减少颅内感染机会,缩短脑室出血的病理损害过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等优点,不失为一种新的更有效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手术方法。本组有9例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用传统开颅方法不仅加重丘脑损害,而且对危及生命的脑积水更不易解除,中心疝所致丘脑移位也难以复位。目前多在患者出血量较多,中线结构移位明显,为挽救患者生命才考虑开颅清除血肿,并且为了减少对丘脑区的影响,手术操作应在显微镜下完成。目前我们还在积极尝试针对大量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患者,同时穿刺侧脑室额角及枕角,于额角行尿激酶灌注,枕角低位引流的手术方法,也取得较好疗效。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于丘脑区脑出血的手术治疗,经脑室枕角穿刺-尿激酶灌注引流的方法要优于脑室额角穿刺-尿激酶灌注引流,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对挽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那汉荣,冯冬侠,吴伟,等.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术式选择.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7,4:67-69.

  [2]周良学,蔡博文,游潮,等. 超早期经侧裂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8,7:68-69.

  [3]孙书勤,孙力明,丛大伟,等.立体定向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内囊区血肿82例临床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6,22(6):371-37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