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外科学》

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78例的经验教训

发表时间:2011-04-12  浏览次数:409次

  作者:庞传金,黄启平 作者单位:单县东大医院,山东 单县 274300

  【摘要】 目的: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经验教训。方法:我院2005年5月至2007年12月间,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手术后的病人共78例,男66例,女12例,年龄20岁~72岁,平均50.5岁。有病人均取平卧位,头偏向健侧60o,患侧肩部垫高,手术台根据手术需要调整。均在全麻下经乳突后侧直或横切口开颅,缓慢放出脑脊液,待小脑自然塌陷,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手术。结果:手术时间2 h~3.5 h,平均2.7 h。术后症状有效者72例(其中1例出现轻微周围性面瘫,经激素及扩血管治疗好转),6例无效。术后3 h出现症状者1例,3 h~12 h 4例,12 h后1例。症状与前相同者4例,加重者2例。6例病人均在术后一周内再次手术,术中发现1例垫棉脱落,5例发现新的责任血管。手术重新垫入垫棉,或调整垫棉后结束手术。

  【关键词】 微血管减压 治疗 面肌痉挛 经验教训

  60年代初Janneta开展微血管减压治疗面肌痉挛以来,以后许多神经外科医生相继应用,均达到较好的疗效。然而仍有部分患者痉挛未能完全缓解,痉挛复发或术后并发症。我院自2005年5月至2007年12月间采用该方法治疗78例面肌痉挛患者,其中72例疗效满意,6例无效而再次手术,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资料包括我院2005年5月至2007年12月间,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手术后的病人共78例,所有病人术前均经颅脑CT或MRI检查排除占位性病变。男66例,女12例,年龄20岁~72岁,平均50.5岁。左侧病变者43例,右侧者35例,全部病人术前均接受过药物、针灸、封闭、射频热凝或A型内毒素注射等多种治疗,症状缓解后又复发或无效者。6例再手术病人中男4例,女2例。左侧5例,右侧1例。

  1.2 手术方法 所有病人均取平卧位,头偏向健侧60o,患侧肩部垫高,手术台据手术需要调整。均在全麻下经乳突后侧直或横切口开颅,缓慢放出脑脊液,待小脑自然塌陷,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手术。显露前庭神经及面神经根出脑处,锐性分离周围蛛网膜,将压迫于面神经的血管分开,并在血管与神经根间垫入涤纶片或Teffron棉;若为多根血管压迫者,则分别垫入隔离物。间隔距离较小者,垫片后用小块明胶海绵充填,以其加大神经与血管之间的隔距。

  2 结果

  手术时间2 h~3.5 h,平均2.7 h。术后症状有效者72例(其中1例出现轻微周围性面瘫,经激素及扩血管治疗好转),6例无效。术后3 h出现症状者1例,3 h~12 h 4例,12 h后1例。症状与前相同者4例,加重者2例。6例病人均在术后一周内再次手术,术中发现1例垫棉脱落,5例发现新的责任血管。手术重新垫入垫棉,或调整垫棉后结束手术。

  3 讨论

  3.1 近几十年来,面肌痉挛系由桥小脑角部微血管被压迫所致,此项观点已逐渐被人们接受,相应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也得到广泛开展,并取得很好的疗效。随访证明,少数术后面肌痉挛未缓解或未完全缓解,或留有面瘫症者,表示不满意,这大多是显微血管减压术开展早期的病例。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熟练、显微外科的应用、经验的积累及手术器械的更新,治疗效果正在不断提高,并发症已逐年减少。

  3.2 面神经从脑干发出处被血管压迫的形式并不一致,手术中应特别注意面神经与压迫(责任)血管的关系,仔细进行辨识,尤其对与面神经根相交叉的血管、与脑干紧贴的血管、多根血管压迫以及动脉环隐蔽等情况,应切实仔细分辨,不要遗漏责任血管。只有对责任血管探查清楚后,才决定减压的途径和方法,这对提高疗效十分重要。

  3.3 影响患者主观满意度的重要原因是复发或无效问题,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置入的材料:明胶海绵及肌片置入后有可能被吸收导致复发,而Teflon片用于减压后有报道可形成胆脂瘤重新又对面神经形成压迫;(2)置入物脱落:如垫片放置欠妥贴,术者关颅前的不精细操作都可造成垫片漂移;(3)术后蛛网膜粘连包裹面神经产生压迫;(4)减压不充分:因各种原因,如术者的技术,术中的意外情况及压迫血管较隐匿使减压不充分;另外,血管联合压迫仅行单一血管减压术均可导致术后复发。Jannetta认为:大多数复发病例是由于减压不充分引起的。有学者提出,对于这些病人的再次手术仍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而对由于粘连引起的复发再次手术的意义不大。但作为术者应切实掌握提高效果,减少或避免并发症及失败率的治疗原则,以切实提高病人的满意程度。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