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外科学》

显微手术治疗室管膜瘤(附30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1-03-30  浏览次数:440次

        作者:刘续磊,张亚琼,高福安,杨峰,王魁 作者单位:(济宁医学院附属金乡医院神经外科,山东济宁272200)

  【关键词】 室管膜瘤;神经外科手术;脑室;脊髓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997年4月~2006年4月我们手术治疗30例室管膜瘤,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5~62岁,平均36岁。肿瘤位于第四脑室14例,第三脑室4例,侧脑室4例,脊髓内8例;其中多发1例,肿瘤位于第四脑室并向下延伸至第2颈髓背侧、桥小脑角。均经病理证实为室管膜瘤。

  1.2临床表现颅内病变的颅内高压症状呈间歇性发作,与体位有关,并随病程发展而进行性加重;行走不稳12例,四肢乏力4例,眼球震颤4例,视物模糊2例。脊髓内病变首发症状:双上肢及颈部疼痛4例,双上肢运动障碍3例,双下肢运动障碍1例。神经功能分级Ⅰ级1例,Ⅱ级4例,Ⅲ级2例,Ⅳ级1例。

  1.3影像学表现CT示颅内肿瘤呈不规则圆形或类圆形,混杂密度或稍高密度,有斑点状钙化,边界清楚,边缘呈分叶状。MRI示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肿瘤充填脑室者可见脑室变小或消失,邻近脑室变形或移位;肿瘤位于第四脑室者可见幕上脑室积水扩大。脊髓内肿瘤与正常脊髓界面清楚,脊髓增宽,髓内等或稍长T1、T2异常信号;肿瘤均匀强化,囊变时瘤壁明显增强;部分脊髓空洞形成,且多发生于肿瘤上方;肿瘤位于颈髓3例,胸髓3例,圆锥2例。

  1.4手术方式幕下及脊髓内肿瘤取侧卧位,采用标准后正中入路显微手术。侧脑室及第三脑室肿瘤采用额前入路及侧脑室入路。

  2结果

  肿瘤全切21例;部分切除9例,其中1例多发者在切除第四脑室肿瘤后,对桥小脑角肿瘤行γ-刀治疗。本组无死亡。脊髓内病变术后好转5例,无变化2例,加重1例;术后McCormick分级Ⅰ级3例,Ⅱ级3例,Ⅲ级1例,Ⅳ级1例。颅内病变术后颅高压症状均消失,行走不稳、乏力、眼球震颤、视物模糊等症状明显改善。25例随访3个月~8年,全切者未见复发,1例大部切除者复发。

  3讨论

  3.1显微外科手术操作脑室内肿瘤的手术目的首先是解除脑脊液梗阻,其次是尽可能全切除肿瘤。切除第三脑室肿瘤时,要注意对丘脑特别是穹隆柱加以保护,以防损伤后引起长期昏迷。切除第四脑室肿瘤时,应减少对脑干的损伤,当肿瘤与脑干黏连紧密时,术中尽量不电灼,必须电灼时应同时冲水降温,避免热效应损伤脑干。麻醉应保留自主呼吸,若术中出现呼吸、心率、血压变化,应暂停手术,待好转后再进行。

  脊髓内室管膜瘤的生长特点是从中央向外膨胀性生长,与脊髓分界较清楚。手术时沿脊髓后正中分开脊髓,可锐性剪开以暴露肿瘤上下极,严格沿肿瘤与脊髓之间的分界线分离。两极与肿瘤相连的室管膜要切除。在术中应避免将囊变误认为空洞而遗留肿瘤组织。切除肿瘤后可将软脑膜用无损伤线间断缝合,防止术后脊髓空腔形成。对于高颈髓肿瘤,术中常规保留呼吸以监测脊髓功能;有条件时术中也可应用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更有助于减少术中对脊髓功能的损伤。

  3.2术后功能状态评估及预后对于颅内室管膜瘤,肿瘤全切及脑脊液循环通畅,是术后病人恢复的关键。对于脊髓内室管膜瘤的术后疗效评估,其预后因素取决于年龄、肿瘤位置(是否位于圆锥)、病理学类型(黏液乳头型或其他类型)、肿瘤是否全切除、术后是否放疗等。对于肿瘤部分切除病人是否放疗,尚存争议,因放射线可使脊髓组织变性,微血管闭塞,导致脊髓功能降低,增加再次手术难度及术后死亡率;郭尔安等[1]报道:术后放疗组10年生存率为48%,未放疗组为96%,放疗组明显低于未放疗组,放疗对防止肿瘤复发作用不明显。结合本组病例,我们亦不主张将放疗作为脊髓肿瘤未全切的辅助治疗方式;术后肿瘤复发者可再次手术。

  【参考文献】

  [1]郭尔安,刘藏,胡飞,等.脊髓髓内室管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5;10(9):420-421.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