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脑梗死33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12-08 浏览次数:449次
作者:王方雄 朱传明 郑居华 作者单位: 433200 湖北洪湖,洪湖市人民医院脑外科
【摘要】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 回顾我院收治外伤性脑梗死33例临床资料。
结果 33例患者经综合治疗,良好28例,中残4例,重残1例。
结论 提高对外伤性脑梗死的认识,及时诊断,综合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和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 外伤;脑梗死
脑外伤后脑梗死在临床上较少见,但随着CT和MRI检查的普及,该病能及时发现。它的发生加重了原发性脑损伤,往往引起严重脑损害,使病情无改善甚至恶化,从而影响临床治疗效果。本院1996~2004年共收治此类患者3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3例,男23例,女10例,平均年龄46.1(14~66)岁。其中车祸伤29例,坠落伤3例,钝物击伤1例,均经CT和MRI证实为脑梗死。
1.2 临床表现 伤后有意识障碍6例,一侧肢体活动障碍15例,偏身感觉障碍10例,语言障碍4例,头痛、呕吐18例;GCS评分13~15分5例,9~12分20例,3~8分8例;症状出现时间,伤后4h内1例,4~12h 8例,24~72h 22例,72h以上2例。
1.3 CT和MRI显示梗死部位受伤后首次检查和病程中复查CT和MRI发现脑梗死及原发性脑损害表现,右额颞硬膜下血肿5例,左额颞脑挫伤6例,右颞枕硬膜外血肿2例,双侧额叶脑挫伤6例;基底节区脑梗死18例,额颞顶区10例,颞区3例,顶区1例,枕区1例。
1.4 治疗及结果 入院后因颅内血肿、脑挫伤严重、颅压增高明显急诊行开颅血肿清除、脑挫伤组织清除术8例,同时去骨瓣减压手术5例,保守治疗25例,主要给予脱水、抗生素预防感染,根据患者情况配合使用复方丹参液、脑活素、胞二磷胆碱、能量合剂及针灸和理疗等综合治疗,住院13~51天,效果良好28例,中残(肢体轻度偏瘫、语言部分障碍)4例,重残1例(肢体完全偏瘫)。
2 讨论
2.1 发病机制 脑外伤后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一般认为主要与以下几点方面有关:(1)头部受暴力打击后致血管壁损伤,引起脑血管痉挛,继发性血栓形成;(2)脑外伤后,颅内压增高,脑血管扭曲移位、牵拉、嵌压等,血管壁压力增加,血流缓慢甚至中断,致供血区组织缺血坏死;(3)脑外伤后血液流变学改变,形成微血栓,小栓子还可脱落引起血管远端栓塞;(4)颅脑手术操作可加重脑水肿或刺激脑血管,引起小血管反射性收缩痉挛,形成局灶脑缺血坏死[1]。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本病的发生。本组14例无明显原发脑损伤灶,脑梗死的发生可能是脑血管损伤和痉挛收缩所致。而手术术后迟发性脑梗死支持手术刺激可能诱发脑梗死。
2.2 诊断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1)有明确头部外伤史;(2)受伤后病情与体征不一致;(3)多次的CT和MRI检查证实脑梗死的存在。
2.3 治疗及预后本病的治疗结果与原发性伤情有关,对颅内血肿、脑挫伤重、中线移位明显者应早期手术,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术后加强脱水降颅压,早期使用脑血管解痉药物,改善局部或全脑的供血,合理应用激素,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合理使用抗生素,维持水电解质稳定。对于合并有大面积脑梗死,使病情加重明显,本组虽无此类患者,但一旦出现,主张在以下情况时可以手术:(1)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处于脑疝前期,或经强力脱水瞳孔回缩的患者;(2)CT见大面积脑梗死和水肿,中线结构偏移≥10mm,基底池受压;(3)年龄≤70岁;(4)排除严重其他器官病变[2]。对于无明显原发性脑损伤表现为脑梗死患者,应用抗凝及溶栓治疗,促进脑血管再通及功能恢复,同时结合病情给予高压氧、针灸理疗和功能锻炼,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好。
【参考文献】
1 黄栋堂,吴芬培,罗民新,等.脑外伤后脑梗塞43例诊疗体会.海南医学院学报,2004,10(4):225.
2 赖勇,庞永,徐力.手术治疗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14例.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0):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