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外科学》

改进颅内血肿碎吸针治疗脑出血

发表时间:2010-12-02  浏览次数:386次

  作者:李喜春,陈风英  作者单位: 068450 河北围场,围场县医院外三科

  【摘要】 目的 研究改进血肿碎吸针在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10例脑出血患者在发病4~24h内行血肿碎吸术。结果 随访4~20个月。按ADL分级,共分4级,死亡2例。结论 改进颅内血肿碎吸针治疗脑出血创伤小,致残率、死亡率均低,头颅CT和MRI检查时不出现伪影,碎吸针导管尾端接胶皮帽注药操作方便,可在基层医院推广。

  【关键词】 颅内血肿;碎吸针;改进

  我院自2004年2月~2005年10月应用改进颅内血肿碎吸针治疗脑出血10例取得满意疗效。该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复查头颅CT不出现伪影,注药操作方便,致残率和死亡率低等优点,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例患者,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15~81岁,平均40.6岁。使用钛金属做成碎吸针。入院后经头颅CT扫描证实为脑出血,其中内囊出血4例,外囊出血2例,车祸硬膜外血肿3例,脑室出血1例,出血量按多田公式[T=π/6×L(长轴)×S(短轴)×层数]计算,血肿量30~70ml 16例,80~90ml 3例,100ml以上1例。

  1.2 手术方法 在CT定位下,选择最大血肿层面,避开重要血管及功能区,选择距离血肿最近部位为穿刺点,常规消毒,电钻打孔后采用改进型钛金属做成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穿刺。使用针型血肿粉碎器及血肿液化剂,将血肿液化成液体[1],经针腔排出颅外。血肿破入脑室者同时行侧脑室引流。

  1.3 术后处理 术后根据情况使用降颅压药、联合抗炎及支持疗法,术后第1天复查头颅CT,根据结果再次使用血肿液化剂注入血肿腔液化血肿。每日肝素盐水冲洗引流管保证引流通畅。术后2~4天拔除穿刺针。

  2 结果

  随访4~20个月,按ADL(activity daily living)标准,ADL 1级3例,ADL 2级2例,ADL 3级2例,ADL 4级1例,死亡2例。死亡原因:2例均死于脑疝。

  3 讨论

  3.1 脑出血的手术方式与疗效 (1)开颅血肿清除术与钻孔扩大骨窗血肿清除术都具有手术创伤大、致残率高、住院费用高的缺点。对于年龄>70岁,合并有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为手术禁忌证。术前准备复杂,费时长,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控制颅内高压,对于出血量大,病情发展快的病例抢救成功率低。而且手术难度大、需要全麻支持,对术者及麻醉者的技术要求高,基层医院难以开展。(2)锥孔穿刺血肿吸除术具有引流不畅,不能有效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不易控制病情的缺点,临床应用少。(3)应用改进颅内血肿碎吸术碎吸针损伤小,术前准备简单,局麻下手术,不需全麻支持,可在床旁迅速完成,复查头颅CT不出现伪影、准确,注药方便,对于高龄及合并有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亦无明显手术禁忌证。应用血肿粉碎器及血肿液化剂将血肿液化后可有效的将其排出颅外。

  3.2 抽吸血肿量及拔管时机的选择 高血压脑出血的病例,出血多在30min内自止。血肿形成后局部的压迫作用是脑出血自止的重要机制。故首次抽吸量不宜超过血肿的60%,这样剩余部分可以起到压迫止血作用。另外高血压脑出血是局灶性颅内压增高,一次性吸除血肿快速解除压力后,有时颅内可出现反应性水肿、出血及颅内压增高等脑灌注综合征[2]。此外Kandel认为抽吸血肿后血肿腔内的负压是造成再出血的重要原因[3]。外伤性硬膜外血肿应用碎吸针少量可一次引出,多者可作为术前准备为手术治疗赢得时间,笔者掌握的原则是首次以2~4ml/min的速度抽吸血肿的40%~60%。传统的高血压脑出血穿刺治疗多在首次穿刺后拔管,笔者认为术后2~4天再拔管有如下优点:(1)置管引流可避免血肿腔内负压致再出血;(2)可在术后第1天、第2天再次行碎吸术,吸除剩余血肿。这一点对进展期血肿尤为重要,可以避免第2次穿刺带来的创伤。但是穿刺管不宜长期留置,以免继发感染,本组病例全部手术后第2~4天拔除,无一例感染。

  3.3 适应证 本组病例选择的标准是:(1)符合1978年全国神经外科界制定的手术适应证,但年龄>70岁,合并有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或者经济上不能承受者;(2)年轻患者出血量>60ml可以先行颅内血肿碎吸术缓解颅内压,为手术治疗赢得时间;(3)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小血肿(脑叶<30ml,丘脑<20ml);(4)脑室出血;(5)硬膜下血肿、积液;(6)桥脑不宜。因为出血量多在10ml以下,穿刺难度大,即使在CT引导下也极易损伤桥脑。

  3.4 血肿液化的机制 当发生脑出血,血液形成固态血肿,常规的引流方法难以吸除血肿。而选用粉碎器将血肿中央部分粉碎成0.5~1mm2大小颗粒,从直径5mm的穿刺针吸出后,再将血肿液化剂注入血肿腔中,通过外源性的抗凝物质(肝素)及纤溶剂(尿激酶)将血肿液化,引流出颅外。尿激酶对形成已久的血栓难以发挥作用[4],通常尿激酶使用1次即可,但20%~40%患者在病后24h内血肿仍继续扩大,为活动性出血或早期再出血[5],此时可酌情再使用1次血肿液化剂,液化新形成的血肿。

  【参考文献】

  1 贾宝祥,孙仁泉,顾征,等.穿刺引流及液化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初步报道.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6,22(4):233-235.

  2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98.

  3 Kandel EI,Peresedev VV.Stereotactic of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hematomas stereotatic.Funct Neurosurg,1990,54(55):427.

  4 金有豫.药理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39.

  5 王维治.神经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3.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