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外科学》

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治疗

发表时间:2010-11-29  浏览次数:418次

  作者:李俊明,吴艳萍,韩国祥 作者单位:024000 内蒙古赤峰,赤峰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摘要】 目的 通过对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治疗的回顾性研究,总结该病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对收治的年龄大于70岁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20例,全部实行颅骨钻孔引流手术。结果 所有病例症状均较术前明显好转。术后1~6个月复查CT:脑组织完全复位者12例,患侧薄层硬膜下积液者6例,双侧薄层硬膜下积液者2例,均未予特殊处理,定期复查未见不良反应。 结论 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采用颅骨钻孔引流术效果较好,对部分病例脑组织不能完全膨胀复位不必特殊处理,要求动态随访观察。

  【关键词】 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

  我科自2007年10月-2009年6月收治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20例,结合文献对这部分高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70~82岁,平均74岁。有明确外伤史者15例。主要临床表现有头痛,头晕,恶心,肢体活动不灵,智力下降或精神轻度异常,小便失禁。所有病例常规CT检查显示:慢性硬膜下血肿位于额颞顶,血肿量约60~150ml。

  1.2 治疗方法 颅骨钻孔引流手术。根据CT提示血肿量最厚层面选定皮肤切口进行颅骨钻孔。术中置12#硅胶引流管于硬膜下腔,等体温生理盐水冲洗,引流管保持3~6天,无特殊情况不超过1周。

  2 结果

  所有病例症状均较术前明显好转。术后1~6个月复查CT:脑组织完全复位者12例,患侧薄型硬膜下积液者6例,双侧薄型硬膜下积液者2例,均未予特殊处理,定期复查未见不良反应。

  3 讨论

  关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因、发病机制和发展过程仍然存在争议。慢性硬膜下血肿有双重病因,一是缘于硬膜下水瘤,或是急性SDH。从这两种情况转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需有发病前症状,如充分而潜在的硬膜下腔。造成硬脑膜-蛛网膜间隙的硬脑膜层分离的任何病理状态都可能引起硬脑膜层细胞的增生,从而形成新膜。接下来将有新的血管生成。这种新生血管一般比较脆弱,易出血。如果这些血管反复的微量渗血就会导致硬膜下水瘤不能缓解,同样的机制引起血肿扩大。当再出血超过吸收量,慢性硬膜下血肿变大而引起症状。大多数急性SDH通常在几个星期内吸收,只有少数患者在硬膜下腔有足够空间时转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一旦新膜长成,新生血管就不再脆弱。如果吸收量超过出血量,血肿就会消失。

  高龄老人脑萎缩明显,硬膜下腔空间增大,客观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形成以及血肿逐渐增多而临床症状不十分明显提供了条件,至出现症状或体征时血肿量已经很大,中线结构移位明显。笔者体会:(1)手术中引流血肿时速度不宜过快,避免颅内压力短时间变化过大,发生脑出血;(2)手术中放置引流管或调整引流管位置时,动作一定要轻柔;(3)手术中尽量保持引流管处于相对高度,避免大量液体低位溢出后,空气进入硬膜下腔形成气颅;(4)术后注意保持患者头低位,渐进性将患侧置于低位,同时静脉补充含盐液体;(5)不强求患者住院期间脑组织完全复位,复查CT发现遗留有少许硬膜下积液时不必特殊处理,一般情况下1~2个月可自行吸收或保持相对稳定,不会引起临床症状。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