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干梗死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11-02 浏览次数:439次
作者:丁明钊 刘晗睿 李昆屯
摘 要 目的:总结腔隙性脑干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收集近4年来门诊及住院病人63例腔隙性脑干梗死的首发症状、临床体征、影像学所见、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腔隙性脑干梗死有其典型的脑干损害表现,但随梗死范围及脑干损害平面不同,尤其是合并脑干外腔隙性梗死使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化,给临床定位诊断增加困难。结论:单纯腔隙性脑干梗死和并发脑干外腔隙性梗死使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化,诊断需借助MRI确诊。
关键词 腔隙性脑干梗死;临床分析;MRI
腔隙性脑干梗死在脑梗死中是少见的类型,近年来,由于MRI技术的广泛应用,腔隙性脑干梗死的诊断率有了明显的提高,现将我院1999年8月至今资料完整的63例腔隙性脑干梗死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63例腔隙性脑干梗死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47例,女16例,年龄38岁~71岁,平均年龄61.2岁,中脑梗死11例、桥脑梗死49例、延髓梗死3例;同时伴有基底节、放射冠区腔隙性梗死16例,伴有小脑腔隙性梗死9例,脑叶腔隙性梗死7例,单纯脑干腔隙性梗死8例,同时伴基底节区、放射冠区、小脑腔隙性梗死23例。有高血压病史52例,糖尿病病史9例,脑血管病史6例。在安静状态下发病31例,均在凌晨、午休,在活动中发病12例,劳累后发病5例。
2 首发症状
最多见的眩晕42例、占66.7%,伴有呕吐21例,占33.5%,肢体无力21例,占42.9%,感觉障碍20例,占31.7%,语言障碍11例,占17.6%。见表1。表1 63例腔隙性脑干梗死首发症状分析
3 神经系统体征
表现为眩晕42例,伴有呕吐21例,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27例,表现为肢体感觉障碍20例,表现为眼部症状,如瞳孔改变,眼球活动障碍,Horner征l4例,表现为语言障碍11例。
4 神经影像学检查
63例患者均进行头颅CT、MRI检查,头颅CT检查者51例,MRI检查46例,头颅CT与MRI检查38例。其中桥脑腔隙性梗死49例,中桥梗死1l例,延髓梗死3例,梗死灶均在2mm~15mm不等。
5 治疗及愈后
63例患者均给于血管扩张剂、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脑保护剂治愈好转92%,无变化8%。
6 讨论
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是脑干腔隙性梗死的主要病因,长期慢性高血压致血管壁脂肪透明样变,引起脑深穿动脉壁狭窄而发生梗死,本文中患有高血压病史52例,占82.7%,高于文献报道的高血压引起脑干梗死69%,提示脑干腔隙性梗死仍以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为主要病因,治疗高血压是预防腔隙性脑干梗死的关键,但高龄、糖尿病、高血脂和吸烟等病因也不可忽视。
本文中首发症状以眩晕起病42例,占66.7%,其中26例在临床上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经头颅MRI检查脑干出现腔隙性梗死灶,脑干解剖结构复杂,当脑干内前庭神经核出现缺血时,首发症状眩晕、呕吐。
本文中27例出现一侧肢体无力,轻偏瘫,占42.9%,考虑病灶损害桥脑面神经核以上部位所致引起一侧中枢性面瘫、舌瘫及肢体偏瘫,在临床上易诊断为幕上半球损害,因此,应引起临床上注意。
其余14例出现眼部症状,其中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出现核间性眼肌麻痹、Horner征14例,均系缺血所致脑干内动眼神经核、内侧纵束及脑干内下行交感神经损害。
总之,脑干内解剖结构复杂、症状多样,在临床诊断上较为复杂,MRI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以来,诊断的准确率有了很大提高,腔隙性梗死灶的病灶均小于15mm,本文无出现交叉瘫痪及交叉感觉障碍,多以眩晕伴呕吐、行走不稳、一侧肢体轻瘫或感觉障碍起病,故在临床诊断中引起重视,经MRI检查,方可提高诊断率。
腔隙性脑干梗阻死因其侧支循环丰富,通常可以恢复,其预后较其他类型的卒中要好,所以,大多数预后良好,本文中治愈好转率92%,另外8%无变化,无1例死亡。但神经功能缺损严重通常预后较差,发病前有TIA则标志着预后不良,影像学上梗死灶越小,预后也越好。
参考文献
1.李淮玉.脑干梗死的CT、MRI与临床对比分析.中国综合临床,2000,16(1)
2.赵明哲.脑干梗死19例临床分析.河北医药,2000,22(4)
3.王 荔.脑干梗塞的临床特点与MRI检查特征.中国医师杂志,2001,3(3)
4.田春光.脑干梗死的临床与MRI.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1,11(3)5.陈光辉,饶明利.脑干梗塞.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89,5(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