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引流术后并发颅内积气原因分析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0-09-14 浏览次数:411次
作者:王月萍 作者单位:(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急诊科,湖北 十堰 442000)
【关键词】 微创引流术;颅内积气
颅内积气简称气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气体从外界进入颅内,并积存在脑实质、脑室、脑池及硬脑膜下的间隙内。根据有无占位效应可将颅内积气分为一般性气颅和张力性气颅。少量颅内积气可逐渐被吸收而自行消失,而大量颅内积气则可引起颅内压增高、脑实质受压、脑脊液循环障碍等,患者会出现神经功能缺失或意识改变,严重者会形成脑疝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引起颅内积气的原因多样,外伤、感染、脑室穿刺、连续硬膜外麻醉都可引起颅内积气,其中颅内血肿微创引流术是其诱发原因之一。经统计报道,微创引流术后并发颅内积气的患者高达35%以上。我科自2003年以来,对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万福特公司生产的YL1型颅内血肿微创粉碎针行颅内血肿微创引流术,术后并发颅内积气15例(发生率22.05%),在对其原因仔细分析并予以适当的方法处理后,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5例,均为脑出血首次发病,其中男 9例,女6例;年龄45~75岁,平均54岁。对其病情进行评估适合行微创引流术,术后经头部CT确诊为颅内积气,其中8例聚集在原发血肿腔内,4例聚集在脑室内,3例分散在以上两个部位。积气按多田公式(V=π/6×长×宽×高)计算,体积最多70 mL,最少5 mL,平均16 mL,其中积气体积量5~20 mL的10例,20 mL以上的5例,其中1例并发张力性气颅,气体体积为70 mL。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都根据病情给予抗炎、止血、脱水、营养脑细胞及对症处理。根据CT影像结果及测量头皮相关标志物后,确定穿刺点、穿刺方向及靶点,避开重要的血管和功能区,用电钻沿穿刺方向钻穿骨板,将YL1型颅内血肿微创粉碎针置入原发血肿中央或脑室内[1]。再用生理盐水通过引流管进行等量置换,待引流液清亮后再注入血肿液化剂(尿激酶2~4万U)溶解血肿。术后根据引流情况及时复查CT结果,调整穿刺深度、冲洗频率及拔针时间。
1.3 颅内积气诊断标准
⑴术后数小时至数天内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烦躁、意识障碍等症状或原有神经症状加重;⑵排除颅内继发性出血、积液、感染和正常的手术反应;⑶CT显示血肿腔、脑室、脑池、脑沟及颅内各层面蛛网膜下腔等处有散在不规则状低密度影,呈现内点状、带状或片状过度透光区,并随体位的改变而变动,部分可见气液平面,CT值负1 000 HU。张力性气颅患者积气量大,一般大于4个层面,气体量超过65 mL,患者颞极、额极由于气体张力的作用,压迫脑组织向后移位,在CT图像上形似山嵴状,而呈“山峰征”或“富士山征”。部分脑组织由于受压严重可出现中线结构移位,脑室变小或消失。
1.4 临床处理
⑴认真检查并密封各个引流部件,排除漏气死角;⑵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适当控制其引流速度,保证出入量平衡;⑶调整患者体位,使患者引流时处于平卧位,引流后处于半卧位;⑷改变患者头位,原位旋转粉碎针及调整穿刺深度,使穿刺针孔位于气液平面之上,注入生理盐水置换颅内气体;⑸操作中适时改变引流袋高度,助颅内积气排除。
2 结果
经上述处理后,该组患者头痛、恶心、呕吐、烦躁、意识障碍等症状均较前明显减轻,10 d后复查CT,12例积气全部吸收,3例尚余少量积气,经过两周密切观察,后全部吸收。
3 讨论
总结该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颅内积气产生的原因,气体进入颅腔的动力是颅内外的压力差,颅内负压是导致颅内积气的根本原因。而引起颅内负压的常见原因有: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多为中老年患者,部分病人发病前多数存在一定程度的脑萎缩。手术前后应用大量的脱水剂,使脑组织体积进一步缩小。一些超早期(病后6~7 h内)血肿周围脑组织尚未发生水肿,术中短时间内将大部分血肿抽出,导致术前的病理平衡被打破。而受压及移位的脑室和脑组织不能及时复位,使脑组织塌陷,易导致颅内负压[2];⑵冲洗时出入量不均衡,入量<出量,造成颅内低压;⑶当病人咳嗽、躁动、屏气、擤鼻或打喷嚏用力时,都可造成颅内压波动,易导致气体进入颅腔;⑷引流袋位置的变换:床边引流袋由较高位放置于低位时,由于虹吸的作用原理,导致颅内压较前降低;⑸体位影响:颅内压是受体位影响的,病人被搬动或有坐、卧等体位改变,都可造成颅内负压,空气很容易被吸进颅内。
气体进入颅内有以下几种的途径:⑴置入血肿微创粉碎针后头皮切口缝合不严密,或穿刺引流过程中为了达到满意的效果,需原位旋转粉碎针以调整针尖侧孔的方向,或调整穿刺深度,这些操作导致粉碎针反复与颅骨摩擦,使二者结合不紧密,气体自粉碎针与颅骨间的空隙进入颅内;⑵引流管与三通器、注射器与引流管连接不紧密、塑料螺帽未旋紧、或螺帽内垫与螺帽不吻合都可导致气体从缝隙进入颅内;⑶术中冲洗时,把引流管及注射器内的气体注入颅内,术毕又未能将空气排出;⑷更换外引流袋时,引流袋内残存气体可逆行进入颅内。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应注意:⑴行血肿穿刺及冲洗前,应认真检查组合中的各个部件,正确安装各组装件,确保紧密,牢固,特别要注意装接密封盖、胶垫、冲洗引流管等环节,保证穿刺引流系统有良好的密闭性;⑵首次穿刺抽吸控制在总血肿量的2/3以内,如合并有大量脑脊液引出时,应注意适当控制其引流速度,并保证出入量平衡[3-4];⑶引流时要尽量减少针体对穿刺通路周围颅骨的磨损,尽量不影响穿刺通路的密闭性;⑷冲洗时应使注射器高于头位,直立注射器,先轻轻抽吸或辅以手指弹拨引流管,让引流管中存留的空气因其密度低而全部进入注射器顶部,然后再予冲洗。若引流管液平面低于穿刺平面10 cm时,说明颅内压过低,有气体进入的危险,应先注入生理盐水调整颅压使液面位于穿刺平面15~20 cm以上。冲洗前如不能确定颅内压力情况,可适当注入生理盐水保持高压状态。穿刺成功后置引流袋于穿刺平面以上15~20 cm,改变头位同时应随之改变引流袋高度;⑸加强病人术后管理,特别对有意识障碍或烦躁的患者更应加强管理,引流装置要妥善包扎,固定,防止意外脱落或被患者拽掉。更换引流袋时宜夹闭引流管后再进行更换,拔管时必须先夹闭引流管,且应避免在颅内负压时拔管。
气体进入颅内后,由于重力的作用,脑组织及脑脊液位于低位,而气体由于质量轻,常聚集于血肿腔的高位,不易引出(病人仰卧时气体位于额面方向,半卧位时气体位于额顶方向,坐位时气体位于顶部方向,头右偏时气体位于左颞面方向,头左偏时气体位于右颞面方向)。少量颅内积气可不急于处理;较多气体进入者,在每天1~4次反复冲洗血肿的同时可调整患者体位,使其穿刺点成为最高位点,并原位旋转粉碎针以调整针尖侧孔的方向,或调整穿刺深度,使粉碎针侧孔位于气液平面之上的高位气体中,并注入0.9%生理盐水置换引流,这样气体可较容易排除。
【参考文献】
[1]张文川,孙晓川.慢性硬膜下血肿术中引流管安置的临床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06,22(1):24-26.
[2]黄艺洪,王延平,由 行,等.YL1型针应用于血肿微创清除术并发颅内积气的防治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11(5):1 173-1 174.
[3]唐海川,郝亚洲.防止微创引流术中颅内积气应注意的几个环节[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5,11(7):958-959.
[4]王宝侠,许一平.双腔管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120例[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13(3):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