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非手术治疗
发表时间:2010-09-21 浏览次数:442次
作者:叶锋 张宗平 卢强 作者单位: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 ,广东湛江 524002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92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非手术治疗适应证。结果:非手术组57例,存活47例,死亡14例,病死率为22.3%;手术组35例,死亡10例,病死率为28.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保守治疗适应证应根据意识状态、CT扫描显示的血肿量、神经系统体征等指标综合评价。
【关键词】 外伤性颅内血肿;非手术治疗;外科手术
我院自1994~2005年收治经CT证实的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92例,其中采用非手术治疗57例。本文对其采用非手术或手术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表现
本组92例中,交通事故65例(70.7%),堕落伤12例(13.0%),跌打伤15例(16.3%)。(1) 非手术组:共57例,其中男43例,女14例。年龄1~80岁,平均40.5岁。伤后意识丧失30min内者35例,0.5~6h者12例,6h以上者2例,无昏迷者8例。按GCS意识水平计分统计3~5分者7例,6~8分者14例,9~12分者25例,13~15分者11例,≤8分者21例(36.8%)。头痛35例,呕吐21例,精神症状9例,癫痫发作2例。一侧瞳孔散大7例,视乳头水肿9例,面瘫3例,偏瘫6例,四肢瘫2例,Babinski征阳性16例。颅骨骨折23例,颅底骨折7例,复合伤9例。(2) 手术组:共35例,其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1~72岁,平均36.5岁。伤后意识丧失在30min内者21例,5~6h者7例,6h以上者5例,无意识障碍2例。按GCS 意识计分3~5分者12例,6~8分者17例,9~12分者3例,13~15分者3例;≤8分者29例(82.9%)。头痛17例,呕吐25例,双侧瞳孔不等19例,双侧瞳孔散大3例,光反射消失13例,偏瘫11例,四肢瘫6例,Babinski氏征阳性者21例,脑疝22例,去脑强直4例,颅骨骨折16例,颅底骨折5例,原发性脑干损伤7例,复合伤3例。
1.2 CT扫描
1.2.1 血肿量 脑内血肿量选CT图像中血肿量最大的层面,以血肿体积=(π/6)×长×宽×层面数来计算[1]。非手术组血肿量为2~35mL,平均(14.6±8.3)mL;手术组为25~125mL,平均(50.1±30.5)mL; 非手术组患者的脑内血肿量明显少于手术组(t=8.325,P<0.01)。
1.2.2 血肿部位 详见表1。
表1 两组的血肿部位(略)
1.2.3 占位效应 (1) 中线结构移位:以大脑镰为中线标志测量其与两侧颅骨内板的距离。手术组中线移位最小5mm,最大17.2mm,平均(6.2±1.2) mm;非手术组中线移位为0~5mm,平均(3.1±0.7)mm。以手术组患者的中线移位明显(P<0.01)。中线无移位者手术组3例(2例为小脑内血肿,1例为双侧额叶血肿),非手术组则30例,以非手术组为多(P<0.01)。(2) 脑池:主要观察基底池和环池的形态,分为正常、轻度受压和消失三种改变。非手术组正常或轻度受压者52例(91.2%),消失者5例(8.8%), 手术组相应为20例(57.1%)和15例(42.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1.3 结果
非手术组57例中,存活47例,3~11d后病情好转,死亡14例, 病死率为24.6%。手术组35例,死亡10例, 病死率为28.5%,死于肺感染、消化道出血、心脏病、复合伤、原发性脑干损伤。两组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讨论
本文收集了92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病例,选择出与预后有较密切因素如血肿量、意识水平、中线结构移位、脑池形态进行分析。
2.1 意识状态
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的意识状态不仅能反映脑损害的程度,而且可以预示血肿及病情发展的趋势[2]。Uzzell等[3]强调颅内血肿患者GCS≤8分者需手术治疗;>8分者可采取保守治疗。如果伤后意识清醒或一时性意识障碍后逐渐好转者可考虑保守治疗,同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意识演变过程,一旦恶化应视为手术指征。本组GCS >8分者手术组6例均无死亡,非手术组36例中仅死亡1例,故GCS在8分以上的颅内血肿者可行保守治疗。但重要的是除了注意原发性脑损伤的程度外,还应动态观察意识演变过程,若经保守治疗意识仍无好转或恶化时,说明血肿及其继发水肿已有进展应及时手术清除血肿。本组有8例保守治疗无效后改行手术治疗,2例死亡,6例存活。
2.2 CT指标
2.2.1 血肿量 动态CT扫描能对血肿大小演变作出准确反映,血肿大小是选择治疗方法的重要依据[4]。据资料显示:血肿量在40mL以下者保守治疗效果好[1]。本组非手术组血肿量<20 mL者41例占71.9%,无1例需手术治疗;20~30 mL 15例占26.3%,其中8例转为手术治疗;>30 mL者1例占1.8%。而手术组血肿量<20 mL者2例占5.7%,20~30mL者8例占22.9%,>30 mL者25例占71.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因此,我们主张血肿量<30 mL者可行保守治疗,>30 mL者以手术为宜,但还必须结合其它指标。
2.2.2 中线结构移位 有资料认为,中线结构移位不是决定手术治疗的依据,而是一个重要指标[5]。文献报道,中线结构移位超过5mm者不宜保守治疗[1]。本组中线结构移位≤5mm者非手术组有46例,占80.7%(2例中途改行手术);手术组为15例,占42.9%,两者间差异显著(P<0.01)。>5mm者非手术组11例(19.3%),其中5例转行手术治疗,手术组,则为20例占57.1%,本结果与文献报道相符,因此中线结构移位≤5 mm者可行保守治疗,相反则应考虑手术。但应注意双侧对称性血肿或血肿破入脑室,或后颅窝血肿,中线很少移位或不移位。因此,不能单凭此一项指标来决定手术与否,必须参照其它指标。
2.2.3 脑池 基底池是否受压是选择治疗方法的一个指标。当环池变形、受压时则反映脑干损伤,预后不良[1]。本资料非手术组环池正常或轻度受压者占91.2%,消失者占8.8%;手术组环池正常或受压者占57.1%,消失者占42.9%,两组间差异显著(P<0.01)。故认为,当环池严重受压或消失时,结合中线移位等占位效应的存在以及血肿量的大小,应紧急手术清除血肿,而正常或轻度受压者可考虑保守治疗。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保守治疗的各个因素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不能机械地单纯强调某一项指标,必须综合评价。我们提出保守治疗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适应证是:(1)血肿量≤30mL;(2)神志清楚或意识障碍不明显者、GCS>8分或虽≤8分经保守治疗病情稳定好转者;(3)中线结构移位≤5mm者;(4)环池无明显受压或正常者。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2版.北京: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330341.
[2]江基尧,朱诚,罗其中. 现代颅脑损伤学[M].上海:第一军医大学出版社,2003:2528.
[3]UZZELL B P,LANGFITT T W,DOLINSKAS C A.Influence of injury severity on quality of survial after head injury[J].Surg Neurol,1987,27(5):419429.
[4]刘窗溪,熊云彪,韩国强.CT扫描动态观察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5, 21(4):211212.
[5]MALIKA S, NARAYAN R K, WILBERGER J E, et al. Head injuries[M].NewYork:Hurchill Livingstone, 20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