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外科学》

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

发表时间:2010-08-11  浏览次数:447次

  作者:魏建军, 李新华,刘建军,周华, 陈亘 作者单位:新疆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新疆 阿克苏 843000

  【关键词】 高血压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严重的神经科疾病,发病急、进展快、病程凶险、病死率高是本病的特点,需及时治疗。对于发病急、出血量多、发病后即出现意识障碍的病人多需外科手术治疗。现将我院1999~2006年收治的105例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0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中男性59例,女性46例,年龄38~77岁,平均64.6岁。就诊时间0.5~24 h,其中皮层下出血25例,壳核出血74例,小脑出血6例。临床症状及体征:97例病人既往有明确高血压病史,病史不明者8例;患者发病时血压均有增高。根据GCS分级,其中Ⅱ级患者24例,Ⅲ级患者54例,Ⅳ级患者20例,Ⅴ级患者7例。全部病例均行头颅CT检查,其中出血量最少50 ml,最多150 ml,平均90 ml。

  1.2 手术方法

  全部病例均行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根据出血部位决定手术入路;其中小脑出血6例,选择后颅窝入路,单侧皮瓣切口[1];25例皮层下出血,根据血肿位置选择最佳切口;壳核出血74例,均选择改良翼点切口[2],从颞中回切开脑皮层进入血肿腔。所有病人均去骨瓣减压。合并脑室内出血的14例患者同时行脑室外引流。术后残腔或脑室外引流管放置3~7 d。此外术中用生理盐水冲洗残腔至流出液清凉为止[3]。

  2 结果

  死亡8例,其中晚期脑疝6例,术后呼吸衰竭死亡。2例术后第2天再次出血,抢救无效死亡。术后半年随访,存活的97例病人中,1例年龄73岁,术后半年合并肺部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余病例根据ADL分级法[4]:Ⅰ级占14%,Ⅱ级占26%,Ⅲ级占31%,Ⅳ级占25%,Ⅴ级占4%。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中老年常见病,病情危重,死亡率及致残率很高[5]。目前对于本病的治疗方式除内科保守治疗外,外科手术方法有去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钻孔引流术、椎颅碎吸术等。钻颅脑内血肿清除方法简便,定位准确,手术时间短,创伤极轻。但本组高血压脑出血的病人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病人发病半小时内即出现意识障碍,病情逐渐加重,头颅CT中线移位明显,有脑疝形成,出血量多,且有活动性出血,对于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抢救成功率低,死亡率高。钻孔血肿清除术不能将血肿清除干净,不能彻底减压,且对活动性出血不能彻底止血,术后有可能再次出血形成血肿。

  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干净,止血彻底,如有活动性出血可在术中彻底止血,充分减压,纠正脑疝,充分缓解血肿对脑组织的挤压,使大脑各叶在术后短时间内的解剖位置基本恢复正常。但开颅血肿清除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本组病人中有34例在术中发现仍有活动性出血。在手术操作中,对壳核出血的病人,多从颞中回切开皮层进入脑组织,尽量避开重要的功能区脑皮层,也可减少术后的致残率。本组所有病人手术完毕后均立即复查头颅CT,脑内血肿均基本清除干净,脑中线移位明显改善。

  对于术后的病人应控制好血压,尽早气管切开,保证呼吸道通畅,同时给予物理降温,将患者体温控制在32~35℃之间。采取措施的时间越早越好,能够降低颅内压,提高灌注压,降低耗氧量,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6]。

  此外,术后早期常规利用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可防止血管痉挛,改善脑缺血,改善微循环。早期运用丹参进行活血化瘀,可抑制血小板凝集,改善微循环[7],防止术后脑梗塞。病情后期应及早进行高压氧舱治疗并积极进行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蒋大介,杨国源.实用神经外科手术学[M].上海: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1990.81.

  [2]周良辅.神经外科手术图解[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152-155.

  [3]林宜生,漆松涛,林庭凯.重型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并大面积脑梗死32例临床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4(20):343.

  [4]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89.

  [5]王忠诚,吴中学,赵继宗.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0,6(增刊):73.

  [6]杨树源,杨新宇.急性脑创伤后继发性神经细胞损伤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2(20):93.

  [7]陈永顺,甘鸿川,周 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脑梗塞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0,1(16):63.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