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外科学》

分水岭脑梗死与脑动脉狭窄相关性分析及随访

发表时间:2010-06-11  浏览次数:497次

  作者:邹春颖 赵文娟 盛宝英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三科,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关键词】 分水岭脑梗死;脑动脉狭窄;随访

  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I)又称边缘带脑梗死或交界区脑梗死,其发病率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10%。近年来,脑分水岭梗死成为临床备受关注的热点之一。但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尚未清楚,一般认为最主要的原因为血流动力学紊乱、颈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微栓塞等〔1,2〕。本研究旨在探讨颅内外血管狭窄与CWI的关系,并研究颅内外血管狭窄在CWI发生中所起的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5年5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经头颅CT或MRI证实并除外脑出血;MRI弥散加权成像(DWI)病灶符合急性CWI患者64例,男32例,女32例,平均(60.5±11.4)岁。收集病史、临床和实验室资料,排除潜在的心源性栓塞患者。

  1.2 方法

  对所有病例行头CT和/或MRI,由至少2名专科医师进行阅片,并与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对照。脑分水岭梗死分为皮层型、脑内型和小脑型〔4,5〕。

  所有患者行颈动脉彩超检查,颅脑和(或)颈动脉血管MRA/CTA或脑血管造影检查(DSA)进行血管评价。按狭窄程度分级为轻度(30%~49%)、中度(50%~69%)、重度(70%~99%)或闭塞。根据血管狭窄的程度分为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或闭塞组,比较4组患者入院时和随访6个月Barthel指数(BI)变化,了解血管狭窄与其预后的关系。根据下列分类确定主要责任血管病变组:①无明显狭窄组(颈内及大脑中动脉狭窄均<50%);②颈内动脉病变组(颈内动脉狭窄≥50%或闭塞);③大脑中动脉病变组(大脑中动脉狭窄≥50%或闭塞,但颈内动脉狭窄<50%)。

  1.3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进行统计。

  2 结 果

  2.1 临床表现

  CWI临床症状与体征取决于损害部位及梗死程度。本组患者运动障碍56例(87.5%);言语障碍42例(65.6%),其中运动性失语者19例,感觉性失语11例,混合性失语12例;构音障碍15例(23.4%);感觉障碍36例(56.2%);偏盲19例(29.7%);癫痫发作8例(12.5%);精神异常7例(10.9%);患肢忽视或失认5例(7.8%)。平均NIHSS(6.8±2.1)分。出院时基本痊愈8例,改善30例,稳定21例,恶化4例,死亡1例。

  2.2 影像学特征及分型

  64例CWI患者中皮层型18例(28.1%):其中皮层前型6例,皮层后型12例,头颅CT表现为扇形和三角形,尖端朝向侧脑室,底朝向软脑膜面的低密度灶;脑内型37例(57.8%):其中融合型14例,表现为放射冠区较大的、沿侧脑室边缘或稍上方的长条状或雪茄样病灶。局灶型23例,表现为放射冠区和(或)半卵圆中心小的、不连续的串珠样或链样病灶。小脑型9例(14.1%)。

  2.3 血管狭窄情况

  64例CWI血管检测显示无明显狭窄组8例(12.5%);56例(87.5%)患者有血管狭窄或者闭塞,其中颈内动脉病变组26例(40.6%),大脑中动脉病变组12例(18.8%)。56例血管狭窄患者轻度狭窄者8例(14.3%)、中度狭窄者32例(57.1%)、重度狭窄或闭塞者16例(28.6%)。随访6个月,随访到52例,其中8例死亡,4例再发脑血管病。根据血管狭窄程度进行分组的CWI患者入院时和随访6个月BI结果显示,无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患者6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改善(P<0.001),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或闭塞者入院时与6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无明显改善(P>0.05),见表1。表1 血管狭窄的CWI患者入院时和随访6个月BI比较(略)

  14例皮层型(77.8%)患者存在颅内外血管狭窄,35例脑内型(94.7%)于颅内病灶同侧有颈内动脉系统重度狭窄或闭塞,其中融合型18例,部分型17例,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例小脑型(77.8%)患者存在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系统狭窄。单个部位血管狭窄34例(60.7%);颈内动脉14例,其中2例合并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4例为颅内段闭塞;4例为起始段闭塞;大脑中动脉M1及M2段狭窄者10例;大脑前动脉狭窄者4例;大脑后动脉狭窄者2例;椎动脉狭窄者6例,其中3例合并对侧椎动脉发育不良,3例为起始部狭窄。22例(39.3%)为2处或2处以上受累,其中颈内动脉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者6例,颈内动脉合并大脑后动脉狭窄者4例,颈内动脉合并椎动脉狭窄者2例,颈内动脉多发狭窄者4例,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同时受累4例,椎动脉多发狭窄者2例。以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合并其他血管狭窄最常见。

  3 讨 论

  3.1 CWI与血管病变的关系

  CWI主要是分水岭区局部脑血流动力学CWI紊乱的结果,由大动脉的严重狭窄(尤其是颈内动脉系统)或严重的低血压所致。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是脑分水岭区域血灌注量减少的最常见原因〔6〕。研究证实当血管截面积减少达50%以上时,血管远端压力便会受影响;若合并全身血压下降、血流动力学紊乱或侧支循环不健全时更易发生CWI。因为脑分水岭区是脑血流灌注的边缘区,供血动脉多为终末动脉,管径细,动脉吻合网较脑内其他部位少,其血流灌注易受血压及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影响,对缺血极敏感〔7〕。本组资料中共有56例(87.5%)有颅内外血管狭窄或者闭塞,其中绝大部分85.7%为中度以上狭窄,显示出脑血管的狭窄及闭塞是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主要原因之一。Willis环及侧支循环的代偿与CWI的发生也有重要关系。当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且Willis环结构完整时,梗死多限于大脑前、中动脉供血交界的分水岭区或基底节附近〔1〕。Willis环结构异常者,CWI可发生于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供血交界处。本组中有2例由于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造成对侧代偿能力下降,合并同侧颈内动脉狭窄时,更易产生皮层后型CWI。

  3.2 CWI最常见的类型及最容易累及的血管

  脑内型最常见37例(57.8%)。94.7%的脑内型患者有颈动脉系统的严重病变,提示脑内型CWI与颈动脉系统病变呈正相关。软脑膜动脉发出到达皮层下区的穿支动脉是颈内动脉的最远分支,脑灌注压在这些最远的动脉最低。当颈内动脉系统病变时,使远端动脉灌注压更低导致脑内型CWI的形成。根据责任血管病变分类发现融合型多见颈内动脉病变,而部分型多见大脑中动脉病变,融合型和部分型发病机制中血管受累的作用存在一定差异〔7〕。本研究显示出脑内型CWI既可能是单纯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但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更为常见。在所有类型的CWI中,前循环以颈内动脉起始部和颈内动脉末端受累最为常见;其次是大脑中动脉;后循环以椎动脉受累最为常见。故有严重的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高血压患者降压应缓慢,避免血压波动太大而致CWI。本组中有2例颈内动脉及1例椎动脉狭窄分别行内支架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因此,当临床发现有CWI患者,应考虑有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可能,进一步作血管检查以明确。发现有颅内外血管严重狭窄时,在保持血压稳定、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同时,应积极进行血管腔内治疗。

  【参考文献】

  1 MomjianMayor I,Baron JC.The pathophysiology of watershed infarction in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isease:review of cerebral perfusion studies〔J〕.Stroke,2005;36(3):56777.

  2 Pauciulo A,Monteforte MG,Lorusso VS,et al.Multiple watershed cerebral infarcts〔J〕.Rays,2005;30(3):20713.

  3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7;29(1):37980.

  4 Kim SJ,Lee CW,Kim HJ,et al.Acutestage evolution of watershed infarction assessed on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J〕.Cerebrovasc Dis,2006;21(56):35762.

  5 Yong SW,Bang OY,Lee PH,et al.Internal and cortical borderzone infarction:clinical and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features〔J〕.Stroke,2006;37(3):8416.

  6 Yamauchi H,Nishii R,Higashi T,et al.Hemodynamic compromise as a cause of internal borderzone infarction and cortical neuronal damage in atherosclerotic middle cerebral artery disease〔J〕.Stroke,2009;40(12):37305.

  7 Alawneh JA,Moustafa RR,Baron JC.Hemodynamic factors and perfusion abnormalities in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J〕.Stroke,2009;40(6):4435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