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外科学》

26例脑干疾病的诊治

发表时间:2010-05-10  浏览次数:523次

  作者:韩国强, 杨承勇, 熊云彪, 王 俊, 姚倍金, 刘窗溪 作者单位:贵州省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贵州 贵阳 550002

  【关键词】 脑干; 脑干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外科手术,选择性

  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脑干肿瘤、炎症、脱髓鞘病变、多发性硬化、缺血性血管病等病例有所增加。众所周知,不同性质的病变应采用相应的方法,但在临床上有时难以区别病变的性质,此时,临床医师常束手无策。尤其是MRI示广泛弥漫性生长无边界者,往往持放弃治疗的态度[1,2]。2005年12~2007年11月共收治脑干病变患者26例。现就其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13例,女13例;年龄3~71岁,平均31.5岁。病程7 d~1年,平均3个月10 d。头痛、头晕23例,呕吐10例,复视5例,面瘫7例,声嘶5例,呛咳8例,吞咽困难6例,外展神经麻痹6例,肢体乏力或瘫痪24例,偏身感觉障碍15例,视乳头水肿10例,共济失调14例,病理征阳性10例。

  1.2 神经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扫描15例,其中增强扫描10例;所用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

  1.3 脑脊液检查

  除MRI明确为肿瘤者外均行腰椎穿刺检查,包括测脑脊液(CSF)压力和常规、生化、细菌学检查,本组17例。

  1.4 治疗

  对于MRI所示明确为肿瘤且条件允许者在全麻下行开颅显微手术切除术,本组5例;保守治疗包括20%甘露醇脱水、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抗生素、抗病毒药物、针灸、功能锻炼等,本组21例,其中治疗7~14 d 10例,14 d以上11例,最长1例为10个月。

  2 结果

  2.1 CT和MRI示病变部位

  整个脑干均见病灶3例,中脑桥脑1例,脑桥延髓2例,中脑1例,桥脑11例,延髓8例。CT平扫及增强见脑干增粗10例,低密度3例,混杂密度8例,以高密度为主4例,有增强效应7例。MRI平扫及增强:T1低信号、T2高信号10例;T1T2均呈高信号6例,混杂信号10例;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强化8例,均匀强化5例,点片状强化10例,无强化3例;病灶最大直径1.5~5.5 cm。DSA检查2例均未见异常。

  2.2 脑脊液检查结果

  压力偏高2例;常规结果正常15例,有核细胞稍增多2例;生化正常10例,蛋白、糖、氯化物轻度异常7例;细菌学检查17例,均正常。

  2.3 病理诊断

  5例手术病例有病理诊断,室管膜瘤1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胶质瘤3例。

  2.4 临床诊断

  经保守治疗后MRI示病灶消失3例,明显缩小4例,此7例考虑为非肿瘤病变;无变化14例,考虑为肿瘤。

  2.5 治疗结果 手术5例中肿瘤全切3例,次全切1例,部分切除1例,随诊3月~3年均能自理生活,其中2例恢复工作能力。保守治疗组中临床症状、体征有明显好转5例,有轻微好转3例,无好转或加重13例。

  2.6 非手术治疗典型病例

  例1,男,33岁。因呕吐1月多入院。体查:左侧面瘫,吞咽困难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左半身感觉减退,左上肢肌力Ⅳ级,左下肢肌力Ⅲ级,肌张力偏高,病理征阳性。入院时MRI示:延髓及颈髓上段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边界不清,呈弥漫性生长,无明显增强效应。非手术治疗23 d后呕吐消失,其余症状明显好转,MRI示异常信号明显缩小,仅在延髓背侧残留一小片状异常信号。见图1、图2。

  例2,女,71岁。因口角歪斜,右侧肢体乏力2月多入院。体查:左侧面瘫,声音嘶哑,咽反射减退,右侧上下肢肌力Ⅳ+级。入院时MRI示:中脑桥脑占位性异常信号,边界不清,有较均匀增强效应,病灶周围轻度水肿。治疗6个月后症状明显好转,MRI示中脑桥脑异常信号消失。见图3、图4。

  3 讨论

  虽然CT扫描对脑干病变有一定价值,但迄今为止MRI是公认的诊断脑干病变的最佳方法[3,4]。临床工作中常可遇见MRI示脑干有异常信号的病例,其中有些病例显而易见可诊断为脑干肿瘤,本组5例。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外生型肿瘤,尤其是向背侧突起向第四脑室、一侧桥小脑角或小脑半球者,局限性或边界清楚者,囊性变或伴有出血坏死灶等病例应尽早积极手术[5,6]。在切除脑干肿瘤过程中,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及切除肿瘤过程中的适可而止,对保证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有些病例临床难以明确诊断,尤其是在脑干内MRI 示T1T2信号呈均匀片状或不均匀条索状、边界不清、弥漫性生长者。对此类患者MRI常难以明确诊断,立体定向技术活检固然有价值,但风险大,所取标本组织量少,误诊率高,临床很少采用[1]。直接开颅病灶切除存在两大问题,一方面如术后病理报告不是肿瘤,将引起医疗纠纷;同时冒很大风险的情况下仅仅明确了诊断,手术价值不大。另一方面,即使为胶质瘤,手术切除范围也很有限,且术后并发症多,疗效欠佳[2,3]。因此认为,对此类患者先行保守治疗14 d,如临床症状体征有好转,尤其MRI所示病灶有缩小者,提示可能不是肿瘤,继续保守治疗,在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可考虑采用激素、高压氧、神经营养剂治疗,往往可获得满意疗效。本组5例患者入院后MRI示T1T2信号均匀,边界欠清,呈弥漫性、片状或条索状,经保守治疗后MRI示异常信号消失4例,明显缩小1例。这些患者可能为炎症、脱髓鞘、缺血性病变或其他,如过早放弃治疗可能会导致一些非肿瘤患者失去最佳治疗机会。有人认为,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假瘤其临床和影像学诊断均比较困难,常被误诊为肿瘤性病变,甚至病理学也可误诊(尤其冰冻病理切片容易将急性期病变误诊为肥胖型星形细胞瘤,将慢性病变误诊为纤维型星形细胞瘤)[6~8]。故建议:临床上对于MRI示脑干内异常信号,甚至呈瘤块样有占位效应者(如例2),应考虑到非肿瘤性病变可能,除尽可能收集临床信息综合分析外,可予激素等试验性治疗并随访,不应盲目行手术或放疗,更不能轻易放弃治疗。

  【参考文献】

  [1] Steck J, Friedman W A. Stereotactic biopsy of brainstem mass lesions[J].Srug Neurol,1995(43):563-568.

  [2] 王任直.神经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47-449.

  [3] 赵继宗.颅脑肿瘤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63-967.

  [4]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36-739.

  [5] 索新,郭永川,郭宏川,等.显微手术治疗脑干占位性病变(附13例分析)[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志,2007(10):442-444.

  [6] 祝庆孚,李向红,钟定荣,等.12例中枢神经脱髓鞘病变误诊为肿瘤的原因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8(8):636-637.

  [7] 刘冬戈,杨重庆,刘晓霞,等.瘤块型脱髓鞘病变的临床及病理特点[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2(1):16-19.

  [8] 马林,蔡幼铨,高元桂,等.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假瘤的MRI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7):601-604.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