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外科学》

神经内镜辅助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 (附31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0-03-18  浏览次数:515次

作者:胡世华,周金良,彭彪,谢伟    作者单位:东莞凤岗医院神经外科, 广东 东莞 523690;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广东 广州 510810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神经内镜; 神经外科手术

  1 对象与方法

  我们于2006年1月~2007年6月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 (MVD) 治疗三叉神经痛31例;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37~78岁。病程2个月~20年。均以三叉神经痛为主要临床症状,左侧11例,右侧20例;疼痛位于Ⅰ支2例,Ⅱ支2例,Ⅲ支7例,Ⅰ+Ⅱ支6例,Ⅱ+Ⅲ支3例,Ⅰ+Ⅲ支3例,Ⅰ+Ⅱ+Ⅲ支8例。均接受过药物治疗,2/3病人曾行针灸、三叉神经半月节封闭等治疗,效果欠佳或疼痛复发。术前均进行头颅MRI和MRA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影像学检查显示可疑异常血管压迫三叉神经15例。          采用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骨窗大小约2.5 cm × 2.5 cm。“┷”形切开硬脑膜,显微镜下将桥小脑角 (CPA) 区间隙Ⅰ内的蛛网膜小心撕开。神经内镜下辨认CPA区间隙Ⅰ内的解剖结构,尤其是三叉神经根出入脑处 (REZ) 与责任微血管,将责任微血管充分锐性分离后推离REZ。查看REZ有无压迹及与微血管有无接触。选择大小适合的Teflon棉垫入责任微血管与REZ之间。确认神经根松解情况减压满意与否及移位责任微血管的位置和状态是否适当等,保证神经根充分减压。

  2 结果   小脑上动脉压迫16例,接触2例;小脑前下动脉压迫6例,接触1例;小脑上动脉和小脑前下动脉同时压迫5例;2条无名静脉接触1例。伴蛛网膜黏连增厚21例。术中切断岩静脉7例,切断无名静脉2条1例;未切除小脑组织。术后出现头晕11例,头痛7例,恶心、呕吐6例,面部麻木6例,唇周疱疹5例,高热3例,皮下积液2例,本组无微动脉及横窦、乙状窦损伤;无面听神经损伤及三叉神经损伤,无面瘫及耳鸣或听力下降,无感染,无颅内血肿,无死亡。术后疼痛即刻缓解29例,出院时缓解1例,出院后缓解1例。随访3个月~1年,无复发。

  3  讨论

  三叉神经血管减压术在CPA区间隙Ⅰ内面听神经的上方进行,手术空间狭小,单纯显微镜下面听神经、迷路动脉、内听道嵴、漂浮的蛛网膜、岩静脉、微血管造成的解剖死角普遍存在,容易遗漏责任微血管。REZ部位深,显露窄,容易造成损伤。CPA区周围慢性炎症刺激,引起REZ周围蛛网膜增厚黏连,使血管与神经根相互紧密靠近亦为三叉神经痛的原因之一。对覆盖三叉神经根的蛛网膜必须广泛切开以暴露REZ。          桥小脑角池为CPA区的神经血管提供了自然解剖通道,潜在间隙为应用神经内镜成为可能。神经内镜辅助三叉神经MVD具有以下优点:①显微镜下景深明显增强;②减少了对小脑及脑神经的牵拉;③消除了CPA区间隙Ⅰ内的解剖死角;④有利于分离黏连增厚的蛛网膜,减少损伤;⑤有利于判断责任微血管及责任微血管与REZ的关系;⑥有利于判断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