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监护在颅脑损伤中的临床体会
发表时间:2009-12-14 浏览次数:591次
作者:耿炯,羊正祥,缪伟峰,陈翔,周志明,邵云,浦毅,吴志峰,程超 作者单位:214073 无锡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关键词】 颅内压监
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采用光导纤维传感器装置技术硬脑膜外ICP监护颅脑损伤96例,经临床证明,对颅内高压病人的诊断、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6例中男性66例,女性30例。年龄6~63岁,平均年龄41.3岁。手术治疗者67例,其中急性硬脑膜外血肿20例,急性硬脑膜下血肿10例,脑挫裂伤和脑内血肿37例;保守治疗者29例,其中急性硬脑膜外血肿5例,急性硬脑膜下血肿8例,脑挫裂伤和脑内血肿10例,弥散性轴索损伤2例及原发脑干损伤4例。按格拉斯哥(GCS)分级3~5分28例,6~8分34例,9~12分16例,13~15分18例。
1.2 监护方法 本组采用光导纤维传感器(美国Integra NeuroSciences SPM—1型单参数监护仪),手术后传感器探头放置在骨窗边缘与硬脑膜外之间,导线应另经2.0 cm切口引出并固定。非手术治疗者按侧脑室前角穿刺术方法,将传感器探头安置于颅骨钻孔下,硬脑膜外,注意将传感器放平。探头经导线引出颅外与颅内压传感器及颅内压监护仪连接,选择适当报警值,预先调零,连续观察与记录ICP,同时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必要时复查头颅CT。ICP结果可作为随时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监护时间10 h~21 d,平均7.6 d。
1.3 本组病例均采用相同的降颅压措施,包括应用脱水剂、激素、巴比妥类、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冬眠降温和亚低温治疗。ICP15~20 mmHg时,原则上不必采用脱水治疗等措施,而ICP>20 mmHg时,明确病因的同时积极降颅压治疗,尤其是ICP呈进行性增高>40 mmHg及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病人颅内高压无法控制时,选用大骨瓣减压。
2 结果
2.1 ICP评定标准及结果 本组病例监护ICP正常<15 mmHg 10例(10.4%),轻度增高15~20 mmHg 25例(26%),中度增高20~40 mmHg 32例(33.4%),重度增高>40 mmHg 29例(30.2%)。本组监护病人死亡12例,其中ICP中度增高死亡4例(33.3%),重度增高死亡8例(66.7%)。
2.2 本组病例ICP监护同时,密切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GCS评分与ICP监护之相关性见表1。表1 96例监护GCS评分与ICP相关性GCS评分
2.3 对ICP中重度增高病例其中59例做头颅CT动态复查,发现颅内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加重:脑肿胀25例(42.4%),迟发性脑内血肿15例(25.4%),血肿增大19例(32.2%),中线结构向病灶对侧移位1~12 mm不等。
3 讨论
3.1 ICP监护的临床意义 颅内压增高是神经外科临床工作中常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中重型颅脑损伤,经常伴有急性颅内压增高,使脑血液循环障碍,产生脑受压、脑移位,严重者发生脑疝。如能及时诊断并及时处理引起颅内压增高的病因,改善颅内压力,可提高病人的预后。Miller[1]认为ICP>40 mmHg而无法用降压措施控制时,其死亡率甚高。ICP持续>60 mmHg时,死亡率达100%[2]。本组ICP重度增高病例死亡率为66.7%,ICP持续>60 mmHg的6例全部死亡。为此,临床上须尽力控制ICP<40 mmHg是提高预后的关键。
在临床工作中,单纯靠观察神经系统症状结合视乳头水肿,做腰椎穿刺测压等,很难判断ICP的实际高低。而ICP监护对判断颅内伤情、脑水肿情况、指导治疗、估计预后等方面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3.2 ICP监护适应征[3] 颅脑损伤GCS≤8分;1.原发性脑干损伤;2.对冲性脑挫裂伤或颅内血肿量≤20 ml;3.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脑积水与脑水肿;5.颅内血肿术后。
3.3 ICP监护体会
3.3.1 掌握ICP监护数据规律 在ICP监护中,根据ICP监护标准,分析不同阶段颅内伤情变化的规律。当ICP在20 mmHg波动,属一般性脑水肿的反应。首先应纠正呼吸道不畅,控制躁动,保持适当体位,发热时应降温。如ICP无下降并持续上升,应开始脱水治疗等措施。尤其ICP>40 mmHg,提示有继发颅内血肿可能,即复查头颅CT,根据CT变化,考虑是否紧急手术。这种情况本组30例(31%),结果与文献论述[4]相似。因此,颅脑损伤或开颅术后病人如出现ICP异常增高,应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以便临床鉴别和治疗。本组对59例ICP中、重度增高者做头颅CT动态复查,颅内病灶均有不同程度加重变化,说明神经外科ICP监护十分必要。
3.3.2 ICP值与GCS、生命体征的相关性 在ICP的监护中,同时密切观察GCS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动态复查CT,有利于分析病情。我们体会:ICP>40 mmHg的重症病人,GCS<5分、双侧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经静滴20%甘露醇250 ml后,ICP迅速下降,若一侧或双侧瞳孔缩小,CT检查脑池(鞍上池、四叠体池、环池、脚间池)部分存在者,说明脑干受压不严重,继发性脑损伤仍属可逆。对此类病人应及时手术减压,可能使其转危为安。反之,ICP无下降、瞳孔无缩小、CT检查脑池全部闭塞,且GCS下降至3分,提示脑干受压严重,继发性脑损伤已属不可逆,此类病人多预后不良,即使手术清除病灶尚能存活,意识也难以恢复,生存质量极差。本组此类病人10例,其中死亡8例,植物生存2例。因此,我们认为ICP监护的同时密切观察GCS,结合CT检查有助于判断病情和指导治疗,并说明当ICP>40 mmHg时,GCS与预后有明显相关性。本组原发性脑干损伤及弥散性轴索损伤的6例,GCS评分均<5分,而ICP监护在15~20 mmHg之间,说明对于原发性脑干损伤及弥散性轴索损伤,GCS评分在一定程度上与ICP增高无完全相关性,而且在诊断上ICP监护有助于原发性与继发性脑干损伤的鉴别。
3.3.3 ICP监护下使用脱水剂 合理使用脱水剂,不仅能有效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肿胀,保持颅内压的平衡,而且能预防因甘露醇等导致的肾脏损害、心力衰竭、肺水肿等并发症。本组病人均在ICP监护指导下应用脱水剂,既利于控制颅内高压,又减少甘露醇等的剂量,有效减少了并发症。本组无一例与此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我们对ICP<20 mmHg的35例患者原则上不用脱水剂或仅使用速尿等脱水剂,当ICP>20 mmHg,尤其是ICP进行性增高>40 mmHg时,在明确病因同时积极降颅内压治疗,即根据ICP监护数据,随时调整脱水剂及用量,或加用钙拮抗剂、白蛋白、激素等,亦能取得良好的降颅内压效果。大量资料证明,在无ICP监护下,盲目使用脱水剂有害无益[5]。ICP监护是判断是否为高颅内压的可靠依据,可避免脱水剂使用的盲目性。
【参考文献】[1]Miller JD.FRCS, Becker DP, et al. Significance of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in severe head injury[J]. J Neurosurg,1977,47:503.
[2]Roberson FC, Kishore PRS, Miller JD et al. The value of serial Computerized tomograph in the management of severe head injury[J]. Surg Neurol, 1979,12:161.
[3]王忠诚主编.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4~69.
[4]Miller JD. Measuring ICP in patient its value now and in the future? In:HoffJT,Betz Al,eds.Intracranial Presure Ⅶ.Berlin HeidelbergeSpringer[J].Verlag,1989,5:15.
[5]Miller JD. ICP monitoring,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J]. Acta Neurochir, 1987,8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