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外科学》

经岛阈后入路治疗基底核出血合并脑疝(附12例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19  浏览次数:844次

作者:陈节,江永,赵霆,崔明 作者单位:铜陵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安徽 铜陵 244000            【关键词】  脑血管基底神经节出血 脑疝 岛阈

  1 对象与方法        我科2005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岛阈后入路治疗12例基底核出血合并脑疝病人,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45~66岁,平均56.2岁。术前瞳孔一侧散大10例,双侧散大2例。术前CT示血肿量均>60 ml。全麻,头偏向对侧60°、后仰20°。翼点入路开颅,先穿刺释放部分液态血肿,再打开硬膜。从外侧裂根部向后分开蛛网膜2.5~4.0 cm,将侧裂静脉分至额侧。显微镜下在近颞极动脉处环形切除颞上中回,形成2.5 cm × 2.5 cm皮质瘘口,暴露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及岛阈。从岛阈后方1 cm近下方动脉处切开岛叶皮质,暴露血肿,沿下界边吸除血肿边寻找外侧豆纹动脉。破裂的豆纹动脉常与坚韧血凝块黏连紧密,仔细探查后处理。按顺序清除壳核前、后及上方血肿。反复冲水至无出血后,置入引流管,弃去骨瓣关颅。

  2  结果  

  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近期临床预后:0分:无症状;1分:虽有症状但可胜任所有的日常生活和工作;2分:不能胜任原有的工作,但可在无帮助下照顾自己;3分:需要生活帮助,但可无搀扶行走;4分:没有搀扶不能行走,失去帮助不能完成最基本日常生活;5分:卧床,二便失禁,需要24h护理;6分:死亡。本组MRS平均3.5分,死亡2例。 

  3 讨论  

  本组病例均为大量基底核出血合并脑疝。岛阈后入路治疗重症脑出血具有以下特点:①准确定位外侧豆纹动脉。外侧豆纹动脉是大量出血型病人最重要的责任血管,多来自M1段1 cm以外,以1~4支多见。其从岛阈内侧前穿支穿入部位及在壳核表面走向恒定,且粟粒样微动脉瘤破裂多发生于外侧豆纹动脉近端;大量出血同时损伤基底核细小穿通支,造成新的出血。岛阈后入路视野下方即为外侧豆纹动脉近端,同时也是血肿下界。沿下界清除血肿,暴露清晰,处理准确,减少术后再出血。②颞叶钩回外侧对应岛阈后部,行皮质造瘘、岛阈后部切开、清除下部血肿能迅速缓解对钩回挤压。③壳核随血肿清除而回复,残余血肿多在壳核表面的前、后、上方。以此为标志进行清除,能够避免血肿遗漏。④清除岛叶内下方的血肿可使其变薄,增大暴露。侧裂静脉及其表面的蛛网膜分在额侧,减少对中央区的损伤。⑤皮质造瘘均限制在颞极3~4cm内,减少颞叶功能损伤。⑥岛阈后入路易打开颞叶脑室,便于术后血性脑脊液的引出。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