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外科学》

头皮夹使用新体会

发表时间:2009-07-14  浏览次数:605次

作者:张彦龙,李殿炜   【摘要】  目的 改进现行开颅手术操作的部分细节,减少手术失血量。方法 调整缝合帽状腱膜和头皮全层时去除头皮夹的先后顺序及方式。结果 可提高缝合效率,减少盲目缝合的副损伤及出血并发症。结论 改进后的缝合技巧可缩短关颅时间,避免缝针刺伤深层组织及大脑皮层血管,减少切口出血,减少输血量及相应风险。

【关键词】  头皮切口;头皮夹;帽状腱膜;输血

    颅脑手术所用较大的手术切口,总要使用头皮夹,但多用其夹闭止血功能,而关颅时常先取下头皮夹,后缝合一段帽状腱膜,再缝合头皮层,这样头皮切口断面会持续出血数十分钟,出血量达数十至上百毫升,对患者产生一定损害。进一步改进、推广头皮夹使用方法,可更利于患者及手术操作。

    1  塑料头皮夹的应用

    塑料头皮夹:规格为长1.5 cm、直径0.8 cm[1],手术前,用直尺在切口线上每隔2 cm划一标记线,术中要点是上夹时必须按线安放整齐,这样各夹之间才可留出0.5 cm 间隙供缝合帽状腱膜层。见图1。

    在上夹前,用双极电凝活跃出血之小动脉,否则需返工再止血。普通渗血能直接夹闭。

    太薄的头皮会使夹力变小,不易止血,可于皮缘上垫纱布增加厚度。太厚的头皮使用小号头皮夹,会因夹口夹力太大,时间过长易发生皮缘缺血、坏死、易感染。当手术时间过长时,应间断放松或取下夹子,数分钟后再换新位置重夹一次。

    手术开始时应一刀切开头皮全层,但不应同时切开骨膜或筋膜肌肉层。否则易将多层组织夹于皮夹内。影响皮缘翻起,干扰下一步操作。反之,若没将头皮边缘适当剥开,则皮夹伸入太浅,夹持过松,易松脱及止血不彻底,影响术野。应尽力推夹到底。拔出皮钳时用一手指抵住,避免松脱错位。去夹时应用钳子撑开后移除,不要用镊子拔脱。而使皮缘受挤压,牵拉出血,也挤挫伤组织,影响愈合。

    2  缝合及结扎

    整齐放置头皮夹后,每夹间有 2 cm 距离可供缝合头皮2针,如图所示进针位置,术毕先于头皮夹前后两个间隙预留缝合帽状腱膜线,如图1中ab及cde等,暂不打结,再绕头皮夹预置全层头皮缝线2针,如图中AB、CD、EFGH等,去除这个头皮夹,先打结前一个间隙的帽状腱膜层缝线,如(1)再结扎两个皮肤缝线,如AB。依次再缝下一个头皮夹间隙之帽状腱膜缝线c,之后再结扎预缝线;(2)及CD两针全层线。理由是:先去皮夹而结扎头皮线,下个间隙的腱膜缝线b缝合时不易出针,耗费时间。先结扎帽状腱膜线如a,后去头皮夹,则不易扎紧。另一变通是,如此交替缝合一段皮瓣切口如其皮下abcd、皮肤缝线ABCDEF,再逐个取去每一个皮夹,逐次结扎其皮下abcd、皮肤缝线ABCDEF。这样可在无血视野下操作,减少出血量。优点:用此法直视下先缝合全层,将避免传统方法上先去掉皮夹,后缝合帽腱膜层多针,打结后,于仍持续出血干扰下,再缝合头皮全层时全凭个人手感,其缝合深度过浅时易漏缝帽状腱膜层,使皮下积血,过深时将骨膜肌肉层一起缝扎,引起疼痛。尤其去骨瓣减压伴脑肿胀时盲目缝合头皮,有可能伤及硬膜及大脑皮层,发生脑损伤出血而不自知,偶有缝住引流管,明显增加术后并发症。另一技巧是缝合时头皮缝线与帽状腱膜缝线不要在垂直重叠位置上,对术后止血及对皮美观均有益[2]。

    图1  切口中放置头皮夹及缝线示意图

    3  手术贴膜问题

    上头皮夹时可将贴膜夹入,直至手术结束要缝合头皮时,沿两侧切口的皮夹外缘剪去数厘米宽形成无贴膜空窗,以免被缝线缝上干扰操作,去单一个头皮夹后,将其内残留贴膜同时移出,再打结头皮全层缝线。若将贴膜扎入缝线,存留一周,在空气干燥地区问题不大,在温暖潮湿地区,可能引流不畅,影响换药效果而感染。

4  小结

    用此法缝合后,帽状腱膜层缝线间距2 cm,头皮缝线间隔9~11 mm,可于8天拆线,无切口裂开之虞。并减少腱膜缝线操作45%,减少异物,节约时间5~15 min,并争取达到无失血下缝合切口。优点为:直视下缝合,层次清楚,对位准确,杜绝漏缝腱膜或错缝下一层的可能,避免缝及硬膜或损伤大脑皮层血管。提高缝合效率,缩短关颅时间,减少头皮切口出血量,减少异体输血量及反应,保证患者安全。对位缝合正确则愈合快,瘢痕小,美观。

【参考文献】  1 张彦龙,赵世爱,王成.巧用头皮夹.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8,14:49.

2 刘恩重.现代颅脑显微外科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148.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