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夹闭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外伤性动脉瘤1例
发表时间:2009-05-25 浏览次数:891次
(叶伟 )
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摘要】 目的 探索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外伤性动脉瘤手术夹闭治疗的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外伤性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头部CT示左鞍旁椭圆形高密度占位影像,全脑血管造影发现左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圆圈状不规则形动脉瘤影像,急诊全麻下行左侧扩大翼点入路开颅见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局部棱形增粗,血管外膜下可见血液流动,用 2枚动脉瘤夹 (1枚直角夹,1枚直夹) 封闭破裂处。 结果 用2枚动脉瘤夹能完全封闭动脉瘤破裂处而又保留载瘤动脉的1/2 通畅,术后辅以抗凝治疗,疗效满意。 结论 外伤性动脉瘤发现后应急诊治疗,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 颅脑损伤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 颅内动脉瘤 1 病历摘要
男,43岁,2005年4月10日急诊入院,入院前8 h酒后骑摩托车摔伤。体格检查:意识矇眬,脑膜刺激征阳性,右下肢Babinski征可疑阳性。入院时头部CT (图1A) 示:左鞍旁椭圆形高密度占位影像,直径约2.5 cm。急诊行全脑血管造影 (图2) 示:左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圆圈状不规则形动脉瘤影像,方向指向颈内动脉后、下外。诊断:外伤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入院后第7天病人癫■发作,意识障碍加深,复查头部CT (图1B) 示:鞍上池高密度出血灶,左鞍旁高密度灶变为不规则形,左侧裂池见高密度出血影像。急诊全麻下行左侧扩大翼点入路开颅。环绕外侧裂剪开硬脑膜,颅内压较高,脑表面充血。静脉快速点滴20%甘露醇250 ml并过度换气后颅内压较前下降。顺次解剖侧裂池、视交叉池、颈动脉池、脑间池后发现动脉瘤,沿颈内动脉棱形增粗,血管外膜下可见血液流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近前床突处可见动脉中层局限性损伤,范围5 mm × 5 mm并见血液涡流 (图3A)。用2枚动脉瘤夹 (1枚直角夹,1枚直夹) 封闭破裂处,颈内动脉1/2通畅 (图3B)。术后病人肢体肌力正常,辅以抗凝治疗。术后第28天痊愈出院。
2 讨 论
外伤性颈内动脉瘤较少见,占颈内动脉瘤的比例不足1%,而发生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者更为罕见。外伤性床突上段动脉瘤多在伤后2个月内破裂,伤后第1天和伤后第2~3周的破裂机会最高[1],病死率可高达50%。颅脑损伤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损伤的可能机制如下[1,2]:颅底骨折的直接损伤;受伤时随脑组织大范围移动,动脉被邻近骨隆突结构 (前床突等) 损伤;滋养颈内动脉的穿支血管断裂。我们推测外伤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是由于损伤严重,以致颈内动脉脆弱血管壁难以承受血液动力学的变化而形成。外伤性动脉瘤的共同特点是:没有瘤颈或广基底模糊的瘤颈;动脉瘤壁菲薄、极易破裂出血;周围有血凝块且脑组织肿胀严重。因此,直接手术夹闭异常困难且风险极大。
结合文献,我们认为治疗外伤性床突上段动脉瘤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①显微血管缝合修补术:该术式既能根治动脉瘤,又能保持载瘤动脉通畅,是目前治疗的首选方法,但临床实际应用极其困难。②动脉瘤夹闭术:对本例病人,我们采用2枚动脉瘤夹 (1枚直角夹,另1枚直夹) 能完全封闭动脉瘤破裂处而又保留载瘤动脉的部分 (一半) 通畅,术后辅以抗凝治疗,获得了满意疗效。该术式手术操作相对简单、疗效可靠,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式。对外伤性床突上段动脉瘤,如不能施行裂口修补术则选择这种治疗方法。③孤立。④包裹术。⑤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结扎术。⑥血管内治疗:因动脉瘤广基底、壁薄质脆、瘤颈模糊风险极大,血管内支架治疗可能是外伤性床突上段动脉瘤未来的首选治疗模式,但其费用高昂,临床不易推广。
【参考文献】 [1] SUZUKI H, MURAMATSU M, SHIMIZU T, et al. Late detection of supraclinoid carotid artery aneurysm after 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nd occlusion of the ipsilateral cervic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J]. Stroke, 2001, 32(9): 2203-2205.
[2] BOUSQUET C, LEJEUNE J P, CHRISTIAENS J L. Traumatic aneurysm of the supraclinoid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Case report [J]. Surg Neurol, 1989, 31(4): 319- 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