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胃瘫综合征肠内营养途径建立体会
发表时间:2009-08-11 浏览次数:795次
作者:曹广涛 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市中医医院 普通外科 (山东 日照 276800)
【关键词】 胃瘫综合征·肠内营养
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指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是腹部大手术后常见的近期并发症之一。PGS患者胃排空功能的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常导致病期延长。近年的临床研究发现,PGS治疗的关键在于营养支持,以肠内营养为主。肠内营养途径的建立是实施肠内营养的先决条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4年1月—2009年1月诊治24例PGS患者,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30~81岁,平均年龄55.4岁。其中胃癌根治术有13例,毕Ⅰ式吻合术4例,毕Ⅱ式吻合术9例;胃底间质瘤胃部分切除术1例,门脉高压症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4例,壶腹周围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肝门部胆管癌切除胆肠Roux-en-Y吻合2例,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加胆囊造瘘术1例。所有患者在术后4~10 d内开始进食或由流质改为半流质后出现突发性的上腹部胀满、膨隆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但上腹痛不明显;呕吐物为所进食物,有时混有胆汁,吐后症状消失。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的诊断符合下列标准:1)术后肠蠕动功能恢复后进食出现上腹饱胀、呕吐等胃潴留症状,或术后1周仍未恢复肠蠕动功能;2)泛影葡胺或碘油造影示胃蠕动明显减弱或不蠕动。3)胃引流量>800 mL/d,持续超过7 d;4)胃镜检查见吻合口大小正常,纤维胃镜能顺利进入吻合口直达小肠,同时输出袢肠段未见明显潴留液;5)无引起胃瘫的基础疾病,如结缔组织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6)未应用影响平滑肌收缩的药物,如阿托品、山莨菪碱、吗啡等[1]。
1.3 治疗
1.3.1 一般治疗 PGS确诊后,耐心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消除其紧张心理,取得患者的配合,禁饮食,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使残胃得以休息,用3%的温盐水或生理盐水洗胃并抽空胃内容物,每日1~2次。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纠正低氧血症,抑制胃酸分泌,控制感染及术后高血糖,补充微量元素及液体。此外,应用小剂量激素可减轻吻合口水肿。
1.3.2 促胃动力药物治疗 主要包括:1)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如胃复安和多潘立酮等,具有促进胃肠动力和结肠转运的双重作用;2)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够直接与胃动素受体结合,发挥胃动素样作用,既可促进胃排空,又能提高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防止反流性食管炎。
1.3.3 营养支持 肠内营养途径建立方法:1)胃镜辅助鼻肠营养管置入法。先将鼻肠营养管沿一侧鼻腔置入胃内,然后在胃镜下用活检钳夹住营养管头部之黑色结扎线,使之随胃镜一起通过胃肠吻合口,进入十二指肠远端或空肠输出袢,将营养管置入吻合口下20~30 cm 的空肠内,造影确认置管成功后即开始肠内营养。本组5例实行该方法,其中2例撤出胃镜时将营养导管带出,行二次置管;1例第2天营养管返入胃内,再次置管。2)胃镜加导丝辅助鼻肠营养管置入法:首先胃镜通过胃肠吻合口,然后经活检钳孔将导丝插入十二指肠远端或空肠输出袢,撤出胃镜,将一小儿导尿管自一侧鼻孔插入,从口腔引出,将导丝近端经导尿管孔自口腔引至鼻腔,然后将营养管沿导丝置入吻合口下20~30 cm 的空肠内,造影确认置管成功后即开始肠内营养。实行该方法6例,其中2例第2天营养导管返入胃内,再次置管。3)介入辅助三腔管置入法:三腔管其中一管腔通胃腔引流胃液,一管腔用于肠内营养,另一管腔与营养管末端球囊相通,可防止营养液返流和营养管返回胃内。先将介入导管鞘沿一侧鼻腔插入胃内,旋转C臂在吻合器影像或DSA成像引导下通过胃肠吻合口,进入十二指肠远端或空肠输出袢,置入介入导丝达吻合口下50 cm以上,再将三腔管沿导丝置入,造影确认引流管位于胃内,营养管远端达吻合口下30~40 cm 的空肠内,将营养管远端球囊注水充盈,即可开始肠内营养。实行该方法13例,均1次置管成功,无营养管返回胃内。
肠内营养途径建立后开始肠内营养,用营养泵持续24 h滴入。第1天40 mL/h,2~3 d后增加至60~120 mL/h,营养液温度控制在25~30℃。肠内营养期间每天用温开水冲洗管道1次,以防止输注管堵塞 。引流胃液经营养管注入,1~2 h 1次。在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基础上,减少静脉补液量。
1.3.4 监测指标 肠内营养期间,每天记录患者体质量、尿量、胃液引流量以及消化道症状;每3~4 d测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及血气分析。肠内营养前和恢复经口饮食前检测患者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收集24 h尿测定尿素氮以计算氮平衡。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数据均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保守治疗均治愈,最早于术后第12 d恢复胃动力,最迟第35 d,平均16.8(16.8±6.12)d,胃液引出量800~2 500 mL/d。胃动力恢复常很突然,患者有饥饿感和胃液引出量明显减少,恢复经口饮食。在肠内营养期间,所有患者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及血气分析均无明显异常。肠内营养前后体质量、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及氮平衡均有显著提高(P<0.05,表1),无继发感染等相关并发症。
3 讨论
PGS是腹部外科术后的一个早期并发症,多见于上腹部手术,特别是胃、胰腺和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手术,发生率0.3%~10%[2]。至今确切病因和发生机制仍不清楚,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功能性病变。术前幽门梗阻、毕Ⅱ式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腹腔感染、术后高血糖水平和围手术期低白蛋白血症均为PGS发生的危险因素[3]。一旦并发PGS,加上原发病和手术创伤因素,以及长期禁食、胃减压治疗,大量消化液丢失,患者处于营养饥饿状态,机体对能量、蛋白质、水分及无机盐等需求明显增加。若营养支持不当,可迅速出现水、电解质失衡及重要脏器功能障碍[4]。过去这些患者常靠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有时难以获得合理的营养,且长期应用可引起肠黏膜萎缩,肠道激素分泌减少及蠕动降低,肠黏膜上皮通透性增加,引起肠道细菌移位, 淋巴细胞免疫活性下降,甚至导致肠源性败血症[5];营养液中葡萄糖、脂肪乳剂、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成分的质和量以及相互间的比例不当,均与淤胆相关,使用时间越长胆汁淤积发生率就越高[6]。研究表明,静脉输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剂可明显抑制胃肠动力[7],胃肠功能恢复缓慢,PGS持续时间长。而肠内营养符合生理状态,可刺激胃肠蠕动,为肠黏膜细胞提供直接的腔内营养物质,维护和改善肠屏障,防止肠道内细菌移位,有利于机体代谢。肠内营养能够提供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底物,在应激状态下能及时补充各类氨基酸,促使氨基酸进入肌肉组织,促进内脏组织对氨基酸的摄取和内脏蛋白质的合成,减少自身蛋白质的继续分解,尿氮排泄量明显下降,使机体逐渐过渡至正氮平衡,从而有利于PGS患者消化道功能的恢复[8];资料显示PGS患者多发生于术后4~10 d,此时肠道功能已恢复正常。因此,PGS一旦确诊,应立即建立肠内营养途径,实施肠内营养治疗。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肠内营养治疗后胃动力恢复时间最长35 d,平均16.8 d,GPS病程明显缩短。
肠内营养在治疗GPS中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可,如今多选择在术前将鼻饲营养管和胃管捆绑后一同置入,术中再将营养管送至吻合口以下的小肠内,即可于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而对于术前未置鼻饲管,或在鼻饲管已拔除或脱落后发生GPS的患者,应尽早建立肠内营养途径,临床上多采用经胃镜直视下或在胃肠造影的引导下放置营养管。前者存在患者惧怕胃镜检查而精神紧张、操作过程较痛苦、撤出胃镜时易将营养管带出等不足,后者则置管成功率低,且这2种方法在肠内营养过程中营养液返流和营养管返回胃内时有发生。为弥补上述缺陷,笔者对建立方法进行改进,起始选用胃镜加导丝辅助鼻肠营养管置入法,置管成功率较前提高;为避免营养管返回胃内,应用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或双根鼻肠管捆绑置入,其中一根插入金属导丝起支持作用,均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随后应用介入辅助三腔管置入法,发现此法具有以下优势:1)在吻合器影像或DSA成像引导下介入导管鞘容易通过胃肠吻合口,成功率高;2)营养管可达吻合口下30 cm以上,其远端的球囊可预防营养液返流和营养管返回胃内;3)引流管腔位于胃内可引流胃液,并随时回输,从而防止消化液丢失;4)鼻腔内1根导管便于固定护理;5)介入导管和导丝细小柔软,患者痛苦小。本组以此方法建立肠内营养13例,均1次置管成功,无营养管返回胃内。故认为介入辅助三腔管置入法是一种较理想的肠内营养建立方法,可用于PGS、重症胰腺炎、高位肠梗阻或胃十二指肠瘘等疾病的肠内营养治疗。
【参考文献】 [1] 秦新裕,刘凤林. 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治疗[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6,5(1):13-15.
[2] 刘金达,蔡志民,余佩武,等.腹部术后胃瘫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1,10(6):524-527.
[3] 廖有祥,汤恢焕,刘庆武,等.胃癌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8,17(4):318-321.
[4] 郎德海,王梦炎,贺夫林.肠内营养在胃瘫治疗中的作用[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0,7(3):133-134.
[5] 吴国豪.肠屏障功能障碍及防治对策[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4,11(5):313-315.
[6] 张陵武,李金明,钟先荣.肠外营养支持与相关性胆汁淤积的临床研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7,16(6):595-597.
[7] MacGregor IL, Wiley ZB, Lavigne ME. Slowed rate of gastric emptying of solid food in man by high caloric parenteral nutrition[J]. Am J Surg, 1979, 138(3):652-654.
[8] 杨维良,迟强,孙士波.全胃肠外营养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排空延迟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外科杂志,1995,3(5):27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