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泮托拉唑预防和治疗重症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0-04-13 浏览次数:550次
作者:耿立宁 作者单位: 055550 河北省宁晋县医院神经内科
【摘要】 目的 观察国产泮托拉唑对重症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的疗效。方法 利用空白对照和洛赛克对照研究中,观察患者用药前后疼痛、反酸、烧心、腹胀、腹泻、便秘、呕血及大便隐血等情况。结果 国产泮托拉唑组与对照组相比症状改善明显,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国产泮托拉唑组与洛赛克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国产泮托拉唑与洛赛克均对重症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有明显疗效且国产泮托拉唑价格低廉易为患者接受。
关键词 国产泮托拉唑 重症脑出血 应激性溃疡
应激性溃疡是各种应急因素引起的消化道黏膜病变,包括糜烂、溃疡出血等是脑出血常见并发症,发病率较高,而一旦发病可明显增加死亡率。本文旨在探讨国产注射用泮托拉唑对脑出血并发应激溃疡的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2004年5月~2005年5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病例选择标准:(1)年龄36~74岁,男女不限;(2)重症脑出血患者标准[1]:经头颅CT检查符合脑出血改变,出血量≥50ml或脑干出血;(3)治疗前未用过制酸剂;(4)无严重肝、肾疾病。本试验对象共73例,其中空白对照组11例,平均年龄为(50.46±18.49)岁,洛赛克组30例,平均年龄(51.32±20.12)岁;泮托拉唑组32例,平均年龄(51.12±19.53)岁,各组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空白对照组采用一般治疗:(1)降颅压、抗脑水肿选用甘露醇、速尿;(2)调整血压选用心痛定、卡托普利、硝酸甘油;(3)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泮托拉唑组给予国产注射用泮托拉唑钠(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40mg/d,共7天;洛赛克组给予洛赛克(Astra公司)40mg/d,共7天。
1.3 观察指标 记录用药前后疼痛、反酸、烧心、腹胀、腹泻、便秘、呕血及大便隐血等情况[2]。症状判断标准如下:0分:无症状;1分:有间歇性或持续性症状轻;2分:有间歇性或持续性症状明显但尚能耐受;3 分:有间歇性或持续性症状明显,不能耐受。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检查患者肝、肾功能及血、尿、粪常规。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临床资料输入数据库,采用SPSS 10.0统计分析软件包,对不同性质的数据分别采用t检验和秩和检验进行处理和分析。
2 结果
见表1。由表1可见,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泮托拉唑组的疼痛、反酸、烧心、腹胀、大便隐血症状明显改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腹泻、便秘症状的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 洛赛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疼痛、反酸、烧心、腹胀、大便隐血症状明显改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泮托拉唑组与洛赛克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所有病例检查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
表1 组间总疗效观察(略)
3 讨论
应激性溃疡是脑出血常见并发症,以原发病后2周内发生多见[3](最多在应激状态的3~5天发生,在大的创伤发生更早),其机制[4]是丘脑下部受损,迷走神经活动增强,大量乙酰胆碱使胃酸及胃蛋白酶增高,同时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增高,损害胃黏膜屏障;交感神经张力改变,血中儿茶酚胺浓度增加,使胃血管收缩,黏膜缺血,胃黏膜血流减少,使胃黏膜屏障受损加重。病情重累及脑干时,造成内脏血管舒缩障碍,使胃黏膜屏障受损进一步加重,产生应激性溃疡。质子泵抑制剂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及泮托拉唑,能抑制基础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可使胃内24h pH>6.0的时间达到65%以上;增加胃黏膜血流,对应激状态下胃黏膜血流减少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是通过保护血管结构的完整和正常来完成。泮托拉唑是第三代质子泵抑制剂,它不干扰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系统,药物间相互作用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症状改善差异有显著性,与洛赛克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具有降低应激发生率的临床治疗效果,加之该药价格低廉已为广大患者所接受,故为预防和治疗应激性溃疡的较理想药物。
积极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防治脑水肿是防治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的根本治疗措施,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国产泮托拉唑则能减少脑出血时并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阻断脑出血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对降低脑出血病死率有积极地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郭玉璞,王文志,李允德.中国脑血管病专家论集.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238.
2 张婷,悦云,刘庆春.法莫替丁预防急性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疗效观察.现代预防医学,1998,25:112-113.
3 饶柏林,周立新,李钢,等.洛赛克对急性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研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5,5(11):653 .
4 李岩,石秀霞,王颖,等.国产泮托拉唑治疗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12(20):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