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伴发情绪障碍的临床分析与护理
发表时间:2010-04-13 浏览次数:573次
作者:王佃芹 作者单位: 277100 山东省枣庄市立医院
【关键词】 脑卒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是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的疾病。脑卒中后出现情绪障碍,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现将我科2002年12月~2004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伴情绪障碍患者46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并且均无意识障碍或失语。脑卒中共46例,男32例,女14例,年龄52~74岁,平均63岁。其中缺血性卒中36例,出血性卒中10例;病灶部位分别为:额叶14例,颞叶9例,边缘叶6例,基底核8例,丘脑4例,枕叶3例,顶叶2例。
1.2 方法 应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1]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DND)[2]评定方法对患者进行调查。要求脑卒中后7天以上,患者独立完成问卷,有瘫痪者由主测者协助记录。
1.2.1 DND评定 轻度(0~15分)4例,中度(16~30分)19例,重度(31~45分)23例。
1.2.2 SDS评定 SDS指数>50%者21例,占45.7%,表现为情绪低落、不思饮食、早醒、失望、消极及有轻生念头。
1.2.3 SAS评定 SAS指数>50% 11例,占23.9%,表现为烦躁不安、失眠、出虚汗、心悸、恐惧、易怒。
1.3 其他情绪障碍 情绪易激惹5例,占10.9%;淡漠2例,占4.3%;欣快1例,占2.2%。情绪障碍在不同DND患者中的出现情况及在不同脑卒中部位的分布情况,见表1、表2。
表1 情绪障碍在不同DND中出现情况 (略)
注:DNA中度与轻度出现情绪障碍例数比较,χ2=11.53,P<0.01;DND重度与轻度出现情绪例数比较,χ2=15.5,P<0.01
表2 情绪障碍在不同卒中部位分布情况 (略)
2 护理要点
2.1 心理护理 脑卒中患者因生活不能自理,担心遗留后遗症,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消极、悲观、忧郁、焦虑、烦躁等,这些均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因此,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要加强心理护理。患者入院时要热情接待,主要介绍主管医师和分管护士,详细介绍病区环境,使患者尽快熟悉住院环境,消除陌生感。对焦虑患者可采用支持、解释、进行性肌肉放松训练,如静坐、愉快想像等方法;对抑郁患者首先要心理疏导,预防自杀,抑郁严重者则根据医嘱使用药物如百忧解、赛乐特等;对易激惹者要有耐心,不要指责,以防激惹患者;对淡漠者要关心体贴并鼓励,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激发生活的热情;对欣快者不要过分刺激,说话要注意语气,禁止使用命令性语言。另外,护士要经常与患者交谈,耐心介绍同类患者治愈的实例,让患者主动说出内心体验,倾吐内心痛苦与烦恼,增强自我调整的意识,使患者愿意接受帮助,以便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2.2 肢体的功能锻炼指导 鼓励患者加强患肢功能锻炼,越早越好。及时正确地引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功能锻炼是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最有效的方法。锻炼过程中,应尽量让患者放松,指导他们进行正确的被动运动,患者要静静地、认真地体会并记住,同时逐渐减少辅助运动量,增加主动运动的比重,最终达到完全主动运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掌握时间和强度,各关节活动时,不使患者感到疼痛为宜,动作要轻柔、缓慢地进行。关节活动从远端到近端,从小关节到大关节,训练要循序渐进,并劳逸结合。
2.3 保持各管道通畅 重度脑卒中患者有各种管道,如吸氧管、鼻饲管、导尿管及输液管等。在体位改变时切勿扭曲、滑脱,确保各管道通畅。
2.4 预防褥疮 脑卒中患者常有肢体瘫痪,要经常帮助患者翻身,并建立翻身登记卡,一般每1~2h翻身1次,对小便失禁者,帮助勤换尿布,并用温水擦洗干净,涂上爽身粉,并保持床单的清洁、平整、干燥。对男性患者可根据情况给予套用性男式接尿袋。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无菌导尿。对皮肤发红者,不主张按摩,将发红部位悬空、外露,用红外线照射,每日2次,每次30min,2~3天后局部皮肤可恢复正常。
3 讨论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为110~180/10万[3],脑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最常见原因[4]。一旦发生卒中,脑组织缺血、缺氧、水肿,易引起脑神经功能损伤,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肢体功能障碍及精神症状。本组资料显示脑卒中引发情绪障碍以抑郁最多见,其次是焦虑、易激惹、淡漠、欣快,情绪障碍的发生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密切相关,缺损程度重者出现情绪障碍的人数较缺损轻者多。笔者观察到,情绪障碍的类型也与卒中部位相关,即抑郁、焦虑多为额叶、颞叶、边缘叶及基底核区卒中者,而枕叶及顶叶卒中较少;易激惹多见于基底核区,额叶、边缘叶卒中者,其他少见;淡漠、欣快主要见于额叶、基底核区卒中者。
脑卒中引发情绪障碍的治疗原则是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用抗抑郁、抗焦虑、镇静等药物,同时心理治疗和护理又有其重要作用。一般采取安慰、鼓励、暗示、劝告等方法,指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后遗症,耐心解释病情,减轻患者顾虑和担忧,使其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争取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赵文友,陈昌惠.老年精神卫生咨询.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47-49.
2 孟家眉.对脑卒中临床工作的建议.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8,21:57.
3 吴兆苏,姚崇华,赵冬.我国多省市心血管病趋势及决定因素的人群监测.中国心血管病杂志,1997,25:6-11.
4 王增武,曹鲁琴,武阳丰,等.医疗卫生人员脑卒中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水平的调查.中华内科杂志,2001,40(5):296-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