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46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2-07-11 浏览次数:666次
作者:王和曹,余鹏 作者单位:浙江省乐清市第三人民医院 普外科,浙江 乐清 325604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胆囊炎行LC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LC治疗的46例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6例患者均治愈,其中中转开腹5例。结论 只要熟练掌握腹腔镜的操作技术,把握手术时机,急性胆囊炎行LC治疗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 急性胆囊炎;胆囊切除术,腹腔镜;疗效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在我国开展已10余年,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病变的金标准。以往LC多用于非急性期胆囊炎的治疗,近几年来,随着操作技术的提高,经验的积累,LC适应证的范围逐渐扩大,很大一部分急性期胆囊炎可行LC治疗。我院自2006年7月至2008年6月间LC治疗急性胆囊炎4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6例,男16例,女30例;年龄30~75岁,平均52.5岁;发病至手术时间12 h~5 d;18例触及肿大胆囊,伴发热25例,查血常规白细胞增高,其中>1.5×109/L 27例;术前经B超检查胆囊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囊内单发结石21例,多发结石25例,胆总管内均无结石,无扩张,术后病理证实均为急性期胆囊炎。4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疼痛,右上腹肌紧张,有明显压痛,Murphy征阳性。
1.2 方法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头高脚低左侧卧位,常规四孔法行LC。建立气腹,腹内压维持在12~15 mmHg,紧靠胆囊钝性分离胆囊与胃、结肠、十二指肠等粘连,胆囊肿大者常规于体部减压抽吸胆汁。解剖胆囊三角,从胆囊颈部开始,先用分离钳撕开胆囊三角区右侧前方浆膜,再转向胆囊颈后外侧浆膜,用分离钳、吸引器或电凝钩逐步向内侧游离胆囊管,辨清胆囊颈、胆囊管、肝总管及胆总管的解剖关系(三管一壶腹)方可上钛夹切断胆囊管,胆囊动脉上钛夹后切断或电凝切断,切除胆囊后电凝胆囊床止血,冲洗手术野,检查解剖关系,放置引流。严重炎症水肿或粘连使解剖不清者及时中转开腹。
2 结果
本组46例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其中41例(89.1%)成功施行LC,手术时间45~80 min,术中出血50~150 ml,均未输血。另5例(10.9%)中转开腹。开腹原因为:胆囊与周围组织紧密粘连致解剖不清3例,术中大出血1例,胆管损伤1例。46例均治愈,住院时间4~22 d,平均6.5 d。术后均无胆漏、黄疸、出血等并发症或死亡病例。
3 讨论
急性胆囊炎曾列为腹腔镜手术的禁忌证,随着腹腔镜操作技术的提高及经验的积累,如今大多可采取LC治疗。陈训如认为病程1~2 d的急性胆囊炎行LC可获得90%以上的成功率,若病程超过3 d最好行开腹胆囊切除术。通过本组我们体会到,急诊LC手术时机与开腹胆囊切除术相似,在发作72 h内为最佳,越早越好,一般发作72 h内胆囊浆膜水肿粘连并非异常致密,尚有一定的解剖层次,在急性发作72 h后,由于炎性水肿的吸收,使炎性粘连致密,解剖层次不清,分离困难。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之胆囊及Calot三角炎症水肿明显,组织较脆,分离时要注意力度,不要把胆囊管或胆囊动脉撕裂或撕断,上钛夹时不要用力过猛,以防肝外胆管撕扯裂伤,当术中难以分清“三管一壶腹”解剖关系时,则采用吸引器边推边吸刮钝性分离,沿胆囊管外侧寻找胆囊颈与胆囊管的交界部,避开肝总管和胆总管。
我们认为以下情况宜采取中转开腹:①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若坚持镜下手术必将加大胆道与邻近粘连脏器损伤的风险。②胆囊管与胆总管粘连严重,分辨不清,此时如勉强分离,易损伤胆总管,甚至将胆总管误认为胆囊管予上夹切断,造成严重的后果。③急性炎症合并胆囊萎缩,胆囊三角区瘢痕粘连,组织水肿,分辨困难或辨认不清时。④术中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不可反复试行镜下止血,应果断开腹。中转开腹并非手术失败,而是手术方法的转变。
急性胆囊炎行LC治疗是具有较高难度和风险的手术,但在术者具有一定技术经验的基础上,耐心、细致、规范地操作,仍可取得满意的效果。当然,在术中应及时把握中转开腹时机。
【参考文献】
[1] 张勇智,骆成玉,杨齐,等.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168例[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7,7(7):678-679.
[2] 王家辉,李晓毅,姚本齐,等. 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50例分析[J]. 腹腔镜外科杂志,2007,12(2):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