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地区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4-01 浏览次数:540次
作者:樊学惠 陈学军 卞治国 作者单位: 857000 西藏日喀则,解放军第八医院内科 【关键词】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
高原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导致的高原病以急、慢性高原病为主。慢性高原病中以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心脏病、高原低血压、高原高血压居多,而以颅内压降低为主要表现的并不多见。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指侧卧位时,腰穿压力低于70mmH2O,以体位性头痛为主要表现[1]。我院地处海拔3900m的后藏地区,是后藏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人口相对集中,从1994~2004年共收治低颅压综合征患者12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2例均为在我院住院患者,其中汉族患者9例,藏族3例,年龄33~46岁,平均38.7岁,汉族中3例为移居高原者,在藏生活工作15年以上,其余均为世居者,从事体力劳动者2例,非体力劳动者4例,均为男性。其中额枕部疼痛4例,全头疼痛8例,伴有呕吐、视物不清7例。眩晕10例,均无意识障碍及运动感觉障碍。均无外伤及传染病史。
1.2 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本组患者均以头晕、头痛、眩晕为主诉住院,仔细询问病史,其中所有患者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及类似发作,有恶心、呕吐及视物改变,无外伤史。主要表现是体位性头痛,疼痛于立位时加重,平卧时缓解或消失。头痛为全脑性,也有以枕部、额部头痛为主要表现的。此外还有眩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这些症状多数在平卧位能缓解。符合低颅压综合征的表现。入院后测血压正常,侧卧位腰穿脑脊液压力在50~120mmH2O之间,常规及生化检查无特殊。
1.3 处理及结果 经腰穿测定压力后嘱患者取头低足高位,绝对卧床休息,间断吸氧1~3L/min,并大量静滴含盐液,1500~2000ml/d,加用复方丹参液20~40ml加入葡萄糖液中静滴,1次/d。嘱患者正常进食,加强支持治疗,对精神紧张、烦躁不安者酌情少量使用镇静剂,期间院内心电图检查:9例患者均出现肺型P波、右室增大等心电图改变,6例患者血红蛋白均为195~260g/L之间,血脂、血糖检查结果正常,因我院无CT检查,均让患者到外院行头颅CT检查,检查结果未见异常,这12例患者在我院治疗7~10天,症状明显消退,生活能自理,可进行一些简单的工作;随后患者前往平原地区医院行头颅CT、MRI检查均正常,返回高原地区后,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10g,3次/d,随访后无类似发作。
2 讨论
目前对于低颅压综合征的观点,多数学者认为脑脊液漏是主要原因,此外对于脉络丛功能紊乱导致脑脊液生成过少,引起低颅压的观点也有提出。高原地区氧分压低,长期风沙、缺氧、紫外线等因素对机体损伤大,全身各器官均发生慢性改变,神经系统也不能例外,脑细胞功能受影响,在脑脊液生成、循环过程中可能与平原地区有改变,对于在高原地区生活工作时间较长者,可能出现垂体-下丘脑功能减退而导致的颅内压改变,但具体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其中需排除继发性低颅压综合征,并需排除操作不当引起或梗阻所致。本组病例均为长期在西藏生活工作人员,均不同程度的存在慢性高原病,容易造成误诊误治。本组患者早期均被误诊。误诊为高原造成的慢性头痛5例,血管神经性头痛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神经官能症1例。因此在诊治过程中,对原因不明的头痛,尤其是有明显体位改变的头痛,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要考虑本病的可能,及时根据诊治条件做腰穿测压检查,条件容许可做头颅CT、MRI等检查,以免误诊。
低颅压造成的头痛、眩晕等对患者工作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大,在高原地区治疗与平原地区相比并无特殊,生理盐水的大量补给同时使用复方丹参液、六味地黄丸。丹参液通过对微循环的调节,改善了血液黏滞度及脉络丛功能,改善了脑脊液的生成及循环,从而使因脑脊液减少造成的低颅压得到治疗。中药六味地黄丸通过慢性调节人体的功能,可能对垂体-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有一定影响,起到改善脑脊液的生成、循环,减少低颅压发生的作用[2]。
【参考文献】
1 Schaltenbrand V.Neuere anschauungen zur pathophysiologic der liquozir kulation.Zb1 neurochir,1998,3:290.
2 鲁维山,王靖.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16例诊治体会.人民军医,2002,9(514):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