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小肠外置单腔造口术在结肠损伤手术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2-06-14 浏览次数:656次
作者:韩庆增,赵丙生,李海洋,郑福禄 作者单位:河北省清河县中心医院外科
【关键词】 造口术;结肠损伤;治疗结果
结肠损伤是腹部外伤中较常见的严重损伤之一,其发生率占平时腹部外伤的10%~20%[1]。传统小肠外置单腔造口术后,由于排泄物由造口处漏出而刺激造口周围皮肤,严重者造口周围形成瘘管,由于造口处排泄物溢漏,导致患者心理负担加重,从而影响其日后身心恢复。2002年2月至2009年4月我院采用对结肠损伤患者行回肠造口术时行肠管内置管保留,取得了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28例,其中男24例,女4例;年龄18~61岁,平均年龄42.3岁。损伤部位位于右半结肠8例,左半结肠7例;损伤性结肠穿孔10例,结肠壁严重挫裂伤3例(其中1例结肠完全断裂);单纯结肠损伤1例,伴腹内其他脏器损伤27例,包括小肠损伤8例,脾破裂5例,大小肠系膜撕裂伤5例,肝破裂3例,胰腺损伤2例,四肢骨折2例,十二指肠损伤1例,胸部损伤1例;手术距损伤时间为1~5 h。全行右下腹回肠造口。对照组:21例,其中男18例,女3例;年龄19~62岁,平均42.5岁。损伤部位位于右半结肠6例,左半结肠5例;损伤性结肠穿孔8例,结肠壁严重挫裂伤2例;单纯结肠损伤2例,伴腹内其他脏器损伤19例,包括小肠损伤5例,脾破裂4例,大小肠系膜撕裂伤3例,胰腺损伤3例,肝破裂2例,十二指肠损伤1例,四肢骨折1例;手术距损伤时间为1~5 h。
1.2 方法
1.2.1 治疗组:在脐下右腹直肌前面脂肪隆起高处造口,切除直径约2.5 cm的圆形皮肤和皮下组织,十字切开腹直肌前鞘,分开腹直肌,如遇血管应予牵开或结扎,垂直切开腹膜,切口可容纳2指,其内塞纱布用以止血。检查造口回肠的血管,以保证造口回肠的良好血供,在距回肠末端20 cm处行回肠造口术,先关闭远侧,并将小肠内容物从近侧断端排出减压,近侧断端于麦氏点造口。在腹部切口关闭后,剪断结扎线,去除指套,打开造口回肠,剪侧孔后置入内径较大的腹腔引流管,深度约3.0 cm,靠近皮肤表面用粗线结扎肠壁使之与胶管固定,胶管远端接引流袋[2]。注意回肠造口处的清洁与护理,维持患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根据患者恢复情况确定造口回纳时间,硬膜外麻醉下手术,取造口处梭形切口,分离修剪后行小肠端端吻合术。
1.2.2 对照组:手术步骤基本同上,不同之处是未使用引流管而是将造口小肠断端向外翻转,肠壁全层与皮肤缝合后,使用透明造口袋。
1.3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排便情况 患者术后2~4 d回肠造口开始排出水样便,排出量最多者约1 900 g/d,2 d后逐渐减少。
2.2 胶管保留情况 胶管保留时间为7~14 d。因肠内容物堵塞拔除胶管4例,术后3 d活动时胶管受牵拉脱出1例,其余患者在1周后将胶管去除。
2.3 不良反应情况 术后2周内,治疗组中发生造口周围感染皮炎3例(10.7%),造口周围积脓1例(3.6%),全部愈合良好;对照组患者全部发生皮炎(100%),造口周围积脓18例(85.7%),形成瘘管9例(4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肠造口术是外科最常实施的手术之一,是治疗肛肠肿瘤、肛肠先天性畸形、炎症和外伤的重要手段。肠造口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国外报道为11%~16%,国内为16%~54%[3]。回肠造口术操作简单,造瘘处可离开原切口,避免切口污染;回肠造口后的造瘘关闭术也较其他造口术后的关闭简单、安全。由于造口改变了粪便的正常出口,腹部开放一排泄孔道,从隐蔽的会阴部移置到腹部,且不能随意控制粪便,所以对患者的生理、心理造成了很大影响。不少患者为造口而带来的各种不便而烦恼,对于其康复造成很大影响。
小肠外置单腔造口术后,行肠腔内置管保留,胶管在因堵塞、结扎肠壁坏死等原因而去除时,基本上已保留1周左右,造口及切口都已愈合,故不会再因肠内容物污染而造成造口皮下积脓或切口感染。避免了肠内容物对造口周围皮肤的直接刺激,减少了对切口直接污染的机会,使造口周围皮炎、感染及瘘管形成的发病率明显降低。
笔者认为回肠造口时应注意[4,5]:(1)造口时常规行近端小肠减压,可使肠功能恢复提前;(2)造口应高出皮肤2 cm,便于术后护理及使用透明造口袋;(3)在距末端回肠20 cm处造口为宜,既可防止营养吸收障碍及水电解质的过多丢失,又不会影响术后回纳操作;(4)采用单腔回肠造口,术中应仔细分辨近远端回肠,以确保在近端造口;(5)保留胶管采用普通腹腔引流管,管腔相对要粗,防止肠内容物堵塞,管壁不要太簿,避免在固定时胶管内径收缩造成胶管堵塞;(6)结扎肠壁固定胶管时,结扎用力以在稍用力提胶管时以胶管不能脱出为佳。
本研究表明,该技术操作简单,引流通畅,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减轻了患者身心的痛苦。术后患者恢复快,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吉甫主编.胃肠外科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53759.
2 韩庆增,顾春雷.小肠造口术的方法改进.中国综合临床杂志,2000,16:881882.
3 卢震海,万德森.肠造口手术的并发症及其处理.广东医学,2009,30:10291030.
4 郑国庆,梁金荣,张伟忠,等.回肠造口在结肠癌急性梗阻Ⅰ期手术中的应用.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6,12:361362.
5 杨波,张全武,张峻华,等.结肠造口并发症的原因及其防治.中国肛肠病杂志,1994,14: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