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普通外科学》

穿孔性阑尾炎切除术后34例并发症分析及防治体会

发表时间:2012-06-12  浏览次数:627次

  作者:王坤德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大纵湖卫生院外科,224034

  【关键词】 穿孔性阑尾炎;切除术;并发症

  穿孔性阑尾炎是一种重型阑尾炎,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我院1997~2006年收治急性阑尾炎伴穿孔34例,现将其并发症的防治作一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

  本组34例,年龄16~74岁,其中男20例,女14例。并发症:切口感染12例(35.3%),腹壁窦道3例(8.8%),肠瘘1例(2.9%),黏连性肠梗阻3例(8.8%),盆腔感染4例(11.80%),腹腔出血1例(2.9%),未发生并发症10例(29.41%)。

  2 并发症防治

  穿孔性阑尾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当时的机体状况、阑尾的病理类型等有明显的关系,如能轻柔而细致的手术操作,减少不必要的损伤等,则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1 腹壁窦道和肠瘘 本组3例,占8.8%。如用丝线缝合切口,一旦感染,易形成腹壁窦道,而彻底清除缝线是治愈腹壁窦道的关键,所以考虑术后有感染的可能时,可考虑用细肠线缝合切口,即使感染,拆除也较容易;本组肠瘘1例,占2.9%,可是窦道底部有梅花瓣状的黏膜组织,其瘘口与腹壁形成致密黏连,不通向腹腔,此种情况的发生与残端的炎症过重或未进行残端的浆膜化处理有关,术中对可利用邻近的阑尾系膜覆盖阑尾残端。该例于再次手术后治愈。

  2.2 黏连性肠梗阻 本组3例,占8.8%。术中轻柔的操作,减少不必要的损伤,处理好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对预防黏连是有效的。黏连若不形成梗阻,并且炎性较轻,小肠轻度扩张,可暂不处理[1] 。而穿孔性阑尾炎,由于腹腔的炎症,引流管的放置不当等因素,易形成肠黏连、肠梗阻。其中1例在术后2周发生肠梗阻,术中发现肠坏死而进行肠切除术。

  2.3 盆腔内感染 本组4例,占11.8%。盆腔内感染,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里急后重等直肠刺激症状。术中可对盆腔及阑尾周围进行反复冲洗,放置引流管。术后早期半卧位,以利引流,使用抗生素,监测体温,观察引流物性状及引流量。其余10例未经其他处理,症状逐渐消失而痊愈。如患者高热不退,腹痛加重,应考虑腹腔脓肿形成,需穿刺抽脓,冲洗引流,必要时手术切开引流。

  2.4 腹腔出血 本组1例,占2.9%。多与手术操作不当有关。再次手术,证明为阑尾系膜出血所致。故术中对系膜的处理一定要到位,可行“∞”字缝扎或双重缝扎,以防结扎线滑脱,系膜出血。

  3 体会

  要减少穿孔性阑尾炎后并发症的发生,应以预防为主,即严格掌握处理原则,完善的麻醉准备,操作轻柔细致,减少损伤,切口不要求小,注意保护好切口。吸净腹腔内的脓液,防止炎症扩散,系膜进行“∞”字缝合结扎,残端应进行浆膜化处理,冲洗腹腔仅限阑尾局部,边冲边吸,防止因冲洗将炎症扩散。放置引流管要注意其管的质地不宜过硬,腹内部分置管不易太长或扭曲,注意引流物的性质、引流量。拔管前应先松动引流管,拔除少部分,如无阻力后,可将全部拔除。一般不要超过24h,早期半卧位,鼓励下床活动,应用有效抗生素等等,做到这些,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特性[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7):38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