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普通外科学》

髂股动脉闭塞症腔内治疗与旁路转流术的对比分析

发表时间:2012-03-14  浏览次数:621次

  作者:殷利军1,谢岩青2,胡志鹏2,胡振峰1  作者单位:1.宁夏医科大学,银川 750004; 2.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胃肠血管外科,银川 750004

  【摘要】目的探讨腔内治疗与旁路转流术治疗髂股动脉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对58例行腔内治疗与旁路转流术治疗的髂股动脉闭塞症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行走时间、踝肱指数、预后评价及随访1年内的再狭窄或闭塞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腔内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旁路转流组(P<0.05),腔内治疗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行走时间短于旁路治疗组(P<0.05),两组间术后预后情况、术后踝肱指数及随访1年内的再狭窄或闭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治疗与旁路转流术对髂股动脉闭塞症患者在短期内均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和较好的通畅率;腔内治疗有着微创、风险小、恢复快等优点;腔内治疗应作为髂股动脉闭塞症患者的首选外科疗法;二者远期疗效和通畅率对比需进行大量的、更长随访时间的临床研究。

  【关键词】 髂股动脉闭塞症,腔内治疗,旁路转流术

  3 讨论

  本组结果显示腔内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小于旁路转流组、手术时间短于旁路转流组,而且腔内治疗组全部在局麻下进行、旁路转流组全部在全麻下进行,提示腔内治疗对患者创伤和风险小于旁路转流。在术后恢复行走时间上腔内治疗组明显短于旁路转流组,提示腔内治疗的患者恢复明显快于旁路治疗组。说明腔内治疗在治疗髂股动脉闭塞症方面有着微创、风险小及恢复快等优点,因此更加适合高危高龄患者,这些都是传统外科治疗(旁路转流术等)无法比拟的。

  腔内治疗组与旁路转流组在术后踝肱指数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在术后预后情况上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外科治疗方法对髂股动脉闭塞症患者在短期内都能重建下肢血流,下肢缺血得到改善,症状明显改善,患者均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但腔内治疗更符合解剖学和血液动力学。

  结果同时显示腔内治疗组29例患者1年内再狭窄或闭塞2例,再狭窄或闭塞率为6.90%,旁路治疗组29例患者1年内再狭窄或闭塞了4例,再狭窄或闭塞率为13.79%,但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再狭窄或闭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不能认为两治疗组术后随访1年内的再狭窄或闭塞率不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造血管搭桥移植已是主髂股动脉闭塞病变直接手术的标准方法。以人造血管旁路转流术为标准术式,其疗效确切,远期通畅率高,5年通畅率为85%~90%,10年通畅率为75%~80%[10]。多中心临床试验证明,经皮球囊导管扩张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用于治疗股髂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较好的远期疗效[11-12]。最近Gandini等[13]回顾性随访10年观察了1995-1999年间138例主髂动脉闭塞的血管介入治疗的支架长期疗效,并用Kaplan-Meier分析3、5、7和10年支架置放术后一期支架通畅率分别为90%、85%、80%和68%;5年髂动脉支架置放术后通畅率与外科血管旁路移植术相同。本组腔内治疗组1年的通畅率达93.10%,旁路转流组达86.21%,说明腔内治疗髂股动脉闭塞症短期内同样也能取得较好的通畅率。

  术后随访1年内腔内治疗组有2例患者再次出现再狭窄,1例行球囊扩张术,另1例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后痊愈出院,旁路转流组有4例再次出现狭窄或闭塞,有2例行保守治疗患者好转出院,2例保守治疗症状未见好转后转院治疗。说明腔内治疗后患者再狭窄或闭塞后可再次行腔内治疗,具有可重复性且保留有旁路转流术的可能,而旁路转流术后再狭窄或闭塞,再次手术难度和风险较大。

  综上所述,腔内治疗作为治疗髂股动脉闭塞症的一种外科手术,有着微创、风险小、恢复快、可重复性、不排斥以后的外科治疗、更加符合解剖学和血液动力学且更加适合高危高龄患者等优点;腔内治疗与旁路转流对髂股动脉闭塞症患者在短期内均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和较好的通畅率;腔内治疗应作为髂股动脉闭塞症患者的首选外科疗法。二者远期疗效和通畅率对比需进行大量的、更长随访时间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丹明,周玉斌.多节段下肢动脉闭塞的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10):848-851.

  [2] 张希全,凌宝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疾病血管腔内治疗[J].当代医学,2009,15(17):284-286.

  [3] Al-Omran M, Tu JV, Johnston KW, et al. Outcome of revascularization procedures for 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 in Ontario between 1991 and 1998: a population based study[J]. J Vasc Surg, 2003,38(2):279-288.

  [4] Surowiec SM,Davies MG,Eberly SW,et al. Percutaneus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of the superficial femoral artery[J]. J Vasc Surg,2005, 41(2):269-278.

  [5] Myers SI,Myers DJ, Ahmend A, et a1. Preliminary results of subintimal angioplasty for limb salvage in lower extremities with severe chronic ischemia and limb-threatening ischemia[J].J Vasc Surg, 2006, 44(6):1239-1246.

  [6] Grenacher L, Saam T, Geier A, et al. PTA versus Pal-maz stent placement in femoropopliteal artery stenoses: results of 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J]. Rofo,2004,176(9):1302-1310.

  [7] 李日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11-313.

  [8] 王爱红,许樟荣,王玉珍,等.踝肱指数异常增高的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14 (2):1076-1077.

  [9] 中国中医药学会脉管专业委员会.周围血管病中医研究最新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354-357.

  [10] 吴庆华.主髂动脉闭塞的外科手术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 (4):197-198.

  [11] 徐克,邹英华,欧阳墉.管腔内支架治疗学[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90-300.

  [12] 颜荣华,肖恩华.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血管内介人治疗进展[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5,14:205-209.

  [13] Gandini R,Fabiano S,Chiocchi M, et a1. Percutaneous treatment in iliac artery occlusion:long-term results [J].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2008,3l(6):1069-1076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