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普通外科学》

PICC在肠癌化疗及肠外营养患者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2-03-01  浏览次数:524次

  作者:吴琼珍,邱云芝,周路芳,刘冬丽,李桃琴  作者单位:655000 云南省曲靖市中医院外一科

  【关键词】 PICC,肠癌化疗

  PICC是一种从外周浅静脉穿刺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国外90年代初即已应用此技术, 国内90年代后期才逐渐使用,目前尚未广泛开展,我科自2006年7月率先在本地开展了PICC技术用于肠癌化疗及肠外营养患者,至2008年4月完成79例,对应用中的操作及维护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现报告如下[1]。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 临床资料 2006年7月至2008年4月,我科对79例患者行PICC置管,男65例,女14例,年龄34~79岁,其中直肠癌60例,乙状结肠癌7例,结肠癌11例,膀胱癌并直肠、结肠多发转移1例。

  1.1.2 PICC相关资料 79例患者均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4Fr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总长度60cm。选择右上肢置管67例,左上肢12例,其中贵要静脉置管67例,正中静脉10例,头静脉2例。

  1.2 方法

  1.2.1 PICC置管操作 化疗头一天或肠外营养当天,按照PICC使用指南选择肘部的贵要静脉、正中静脉或头静脉,首选贵要静脉,用皮尺测量自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然后向下至第三肋间的距离,常规清毒,消毒面积为穿刺点上、下各10cm,两侧至臂缘,铺巾洞,配合者扎止血带,使用备用14号针头穿刺,见回血即固定内鞘,推进外套,确认外套安全无误进入血管,再拆开PICC导管包内层,取出穿刺针内鞘置入导管,导管送入20cm左右嘱患者下颏紧贴穿刺侧肩部,送导管至预测长度,撤除PICC管导丝及穿刺针外套,体外留5cm,剪除多余导管,用锁定器固定,抽吸见回血再用20cm生理盐水脉冲正压冲管后接肝素帽,用10×12cm3M透明敷贴固定,经X线确定导管位置并做详细记录[2-3]。 

  1.2.2 置管期间维护 置管24小时内用折叠8~12层小纱块覆盖穿刺点加压固定,次日更换敷贴,置管当晚至3天内每天湿热敷穿刺点以上肢体部位,每次60分钟,每日二次,置管48小时后每周更换贴膜及肝素帽,并用20cm生理盐水脉冲正压冲管,注意观察穿刺点及穿刺侧肢体有无异常。

  2 结果

  79例患者一次穿刺成功73例,成功率为93.4%。留管时间:30例超过180天,最长279天,最短1例留置37天(因癌肿多发转移医治无效死亡拔管),平均157天。79例置管患者中发生静脉炎7例,表现为穿刺侧手臂肿胀、疼痛,5例经延长热敷至第5天肿胀疼痛消失,2例在置管后至第7天臂部疼痛无缓减,给予头胞抗生素3g、地米10mg、丹参30ml从PICC导管输注,每天一次,连用三天至第九天症状完全消失。2例导管异位至颈外静脉,给予部分退管再置,经X线确认位置正常。对PICC导管的使用,在79例患者中进行调查满意度达100%。

  3 体会

  3.1 置管穿刺方面 PICC技术可在病房操作,穿刺成功是第一环节,压脉带不宜过早结扎,以免血管过度充盈至穿刺针进血管时血管中压力过大,至松解压脉带前血液瞬间渗入皮下造成瘀血、肿胀,常会误认为穿透血管而拔针,致穿刺失败;其次使用备用穿刺针,穿刺成功前勿打开PICC导管包,以减轻穿刺者心理压力,同时避免因穿刺失敗造成PICC管报废;进针见回血立即固定内鞘推进外套,切忌内鞘回退才推进外套,此举可能只有小部分内鞘进入血管又被退出,至外套无法进入血管造成穿刺失败。

  3.2 导管置入方面 导管置入20cm左右,须嘱患者下颌紧贴穿刺侧肩部,以免导管误入颈外静脉;送管时若遇阻力可采用热敷或局部按摩以解除血管痉挛情况导致的阻塞;边推生理盐水边送管,导管不易打折[4]。

  3.3 导管维护方面 置管后详细记录,维护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每次输液后强调使用20cm生理盐水全程脉冲正压冲管,确保冲管过程中针头离开肝素帽时为出水状态,禁止用静脉点滴或普通静脉推注的方式冲管和封管;输血、采血、输脂肪乳等高粘滞性药物后应立即用20cm生理盐水脉冲冲管后再接其他输液;携管回家者须交待注意事项并要求掌握,其次使用新袜套局部保护,避免露于贴膜外的锁定器、肝素帽被磨擦牵拉。

  3.4 PICC导管使用优势 它是从外周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的导管适用于长期静脉输液治疗、肿瘤化疗、肠外营养、老年人输液。由于化疗是恶性肿瘤患者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而多数化疗药物的使用途径为静脉给药,同时肠外营养也是肠癌患者综合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往肠癌化疗及肠外营养患者经外周浅静脉穿刺进行,患者难以幸免被多次静脉穿刺的痛苦,尤其肠癌化疗患者常并发静脉炎及其周围组织损伤,表现为静脉变细,沿静脉走向皮肤变暗、发痒、疼痛,部分患者因此拒绝再次化疗。PICC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减少患者多次静脉穿刺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对局部组织的刺激,从而保证化疗全过程的顺利进行及肠外营养的有效实施,且操作简单、成功率高、使用安全,无需缝针固定,只用贴膜即可,便于肢体活动;无需肝素封管,只需生理盐水20ml冲管即可;治疗间歇期可携管回家,不影响日常工作、生活;导管服役期长,能满足长期治疗需要;患者满意度高,对于肿瘤化疗、肠外营养或长期经静脉给药患者应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宋葵,等. PICC在肿瘤患者应用中的护理问题与对策 . 中华护理杂志,2007,8 第 42卷第8期724-744

  [2] 罗洪,等. 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物的实验室观察 . 中华护理杂志,2007,6 第42卷第6期549-550

  [3] 宋敏,等. 肿瘤化疗患者行PICC 置管的临床对照研究.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4 第22卷第4期50-51

  [4] 谢淑萍,等. 11例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误入颈静脉再复位的体会,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4第23卷第4期53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