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外健康教育对提高肠造口病人生活质量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2-01-30 浏览次数:657次
作者:岑小浴,李赛梅,张洪贞,零春凤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医院普外二科,广西南宁 530001
【摘要】 目的 探讨院外健康教育对提高肠造口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行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且均采取肠造口术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针对生活质量问题进行院外健康教育,对照组32例未采取院外护理干预,两组病人均于出院后3个月、6个月进行问卷调查,评估生活质量。结果 出院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 有针对性地对肠造口病人进行院外健康教育可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 肠造口术,院外健康教育,生活质量
肠造口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常见肠道外科治疗手段,是人为的方法将肠腔与体外相通,临床上分为回肠造口、结肠造口等,肠造口由于改变了粪便的正常出口,从隐蔽的会阴部移到腹部,且不能随意控制,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1]。为了提高肠造口病人的生活质量,我们对出院后32例肠造口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院外健康教育,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006年10月~2007年8月在我院行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患者64例,均采取肠造口术。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男25例,女7例;年龄38~70岁,平均44.6±10.7岁;其中高中及以下文化26例,大专及以上文化6例;已婚29例,未婚或离异3例;临床病理分期:Ⅰ~Ⅱ22例,Ⅲ~Ⅳ10例;住院时间22.3±4.5 d。对照组32例,男27例,女5例;年龄40~71岁,平均43.2±9.6岁。其中高中及以下文化24例,大专及以上文化8例;已婚28例,未婚或离异4例;临床病理分期:Ⅰ~Ⅱ24例,Ⅲ~Ⅳ8例;住院时间20.8±6.1 d。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否、临床病理分期、手术方式以及住院时间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结合病人可能出现的生活质量问题,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采取定期回院随访、电话随访、上门家访等方式,由专人负责调查,收集资料,分别于出院3个月、6个月对两组发放问卷调查表,共发放问卷64份,回收问卷64份, 有效64份。调查内容包括造口自理能力、心理和情绪反应、造口对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影响等。观察组从出院起针对以上问题进行随访和评估病人生活质量,同时给予相应的院外健康指导:①心理指导:鼓励病人参加造口联谊会和其他社交活动。②饮食指导:注意避免进食容易产气和异味的食物,适量进食粗纤维食物等。③造口用品选择:让病人了解造口袋、皮肤保护剂的种类、作用及使用方法。④并发症预防:预防造口周围皮炎、造口脱垂、造口狭窄、便秘、腹泻等的方法。⑤日常生活指导:衣着和沐浴的要求,锻炼和运动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等;⑥医疗护理指导:指导和帮助病人更换造口袋,处理造口周围皮炎等并发症,指导和帮助病人扩肛,预防造口狭窄。对照组在病人出院以后未采取院外健康指导。
3.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
出院后3个月、6个月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见表1、2。表1 出院后3个月两组生活质量比较[例(略)]
表2 出院后6个月两组生活质量比较[例(略)]
讨 论
由于肠造口手术会改变病人原有正常的生理排便方式,又因术后病人常出现造口回缩、狭窄、出血以及造口周围皮肤红肿、皮炎等并发症,同时,造口的存在对病人的生理和精神都是严重的打击,影响了病人的身体外形及自尊,容易出现孤独、自卑的心理[2]。出院后的造口病人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均需要众多干预和信息支持,但由于我国社区服务尚未健全,从医院获取信息几乎是唯一途径,一旦病人出院无疑等于中断信息,致使许多病人处于一种盲目状态,这样势必影响其顺利康复[3]。本研究中,出院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提示通过对病人定期随访、电话随访和家访等,评估出院后病人的心理功能、生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的恢复情况给予相应健康指导,可有效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建立随访档案,加强院外健康指导,及时给院外病人以信息支持,无疑对提高病人生活质量起重要作用。
我们的体会是:①出院后早期实施院外健康教育,提高病人对造口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促进躯体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康复。 在造口病人出院初期,由于尚未完全接受造口的存在等原因,影响了病人学习的愿望和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影响了病人的躯体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康复。因此,在这一时期,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肠造口给病人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及时了解存在的问题,提供康复护理措施,协助病人重新获得各方面较健全的生活。②重视病人心理护理,强调家庭社会支持,有利于病人心理状态和自信心的恢复。肠造口病人术后康复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一系列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改变,往往造成生理、心理及社会交往上的压力,病人多会出现紧张、抑郁、自卑、依赖等心理[4]。因此,医务人员应主动与病人沟通,深入了解其心理状态,作好其家属的健康教育,指导病人尽早学会自己护理肠造口,正确使用人工肛门袋,训练规律排便(结肠灌洗),注意合理饮食等,使病人适应和掌握肠造口的护理方法,激发他们重归术前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信心,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梁金英.肠造口病人的护理指导[J].护理学杂志,2004,19(10):62-63.
[2]周玉洁,路潜,庞东.直肠癌结肠造口病人生活质量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3,18(7):648.
[3]张晓红.结肠造口病人院内康复训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23):2391.
[4]孙丽芬,杜文碧,王 勇.提高癌症病人心理应对能力健康教育方法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3,17(3A):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