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刺技术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2-08-07 浏览次数:747次
作者:李鸿 作者单位:乐平市人民医院血透室 江西乐平
【关键词】 穿刺技术;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
动静脉内瘘是目前血液透析(HD)最常用的永久性的血管通路,亦被视为患者的“生命线”[1]。如何保持内瘘及最大限度的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获得足够的血流量,保证有效的透析而内瘘穿刺是影响内瘘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现总结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2009年,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患者120例,其中男70例,女50例,年龄18~78岁,平均48岁。120例患者均为每周血液透析2~3次,穿刺部位皆选成熟的动-静脉内瘘, 使用时间相似。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针尖与皮肤呈20°角进针);观察组(针尖与皮肤呈40°角进针)各60例患者,两组分别穿刺780例次。
1.2 操作方法
1.2.1 成熟的动-静脉内瘘,一般穿刺部位距吻合口近端3cm以上,静脉穿刺点距动脉穿刺点8cm以上。
1.2.2 两组患者穿刺均由专人负责操作,避免不同人穿刺技术差异所致感觉差异。采用16G固定式一次性人工肾内瘘针,不作定点穿刺,以免形成动脉瘤。常规消毒皮肤,两组均不用止血带压迫充盈血管,操作者右手持针头,斜面朝上,左手固定皮肤及血管。观察组针尖与皮肤呈40°角进针后迅速压低针柄沿血管方向潜行刺入血管,再顺血管进针0.5~1cm,固定好针头。对照组按常规静脉传统式穿刺,自血管上方刺入皮下,再沿血管方向潜行刺入血管,固定针头。
1.3 观察指标
1.3.1 对动-静脉内瘘保护的效果
注意观察内瘘有无血栓形成、狭窄、堵塞,血管有无假性动脉瘤、内瘘感染等。
1.3.2 一次穿刺成功率
针尖进入皮肤再进入血管为一次穿刺成功,针尖进入皮肤后来回抽动再进入血管者,不作一次穿刺成功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次穿刺成功率
观察组94.8%(739/780例次),对照组85%(663/780例次),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62.68,p<0.01)。
2.2 内瘘并发症
内瘘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χ2=8.78,p<0.05),见表1。表1 两组内瘘并发症的比较n(略)
3 讨论
动静脉内瘘是HD患者进行充分有效透析的基础,是目前HD患者最能长期稳定使用的血管通路,是患者的生命线。因此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减轻疼痛,减少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是保证HD顺利进行,提高HD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环节。
3.1 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对动-静脉内瘘的保护,关键在于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反复穿刺次数,避免内瘘受到破坏。观察结果表明40°角穿刺成功率比20°角穿刺成功率高。但要注意穿刺部位不能固定在一处。成熟内瘘初期穿刺时,首先要观察内瘘血管走向,然后摸清所穿刺血管管壁的薄厚、弹性及深浅、瘘管是否通畅。在透析结束时,穿刺点的压迫不宜用力过猛,时间不要过长,同时注意穿刺点是否清洁、干燥,防止感染和皮下血肿,影响穿刺成功。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来说,多数伴有身体各组织器官功能减弱,营养不良及反复多次穿刺等使皮肤血管壁增厚变硬,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皮肤组织松弛,血管不易穿刺,因此穿刺成功率是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护理问题之一。
3.2 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据报道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达1年者占60~65%,达2年占50~60%,平均寿命为3年[2]。我科由于加强了血液透析患者的内瘘护理,改进穿刺方法,从而有效地延长了内瘘使用寿命,减轻病人的痛苦,达到理想的透析效果。
综上所述,40°角进针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血管硬化,内瘘堵塞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有保护内瘘和延长内瘘使用寿命的作用,保证有效的透析质量,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并改善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谢遵华,沈清瑞,朱兰英.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动脉端顺效果的观察[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1,17(3)∶184
[2]王海燕,主编.肾脏病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