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
发表时间:2011-08-04 浏览次数:394次
作者:魏曦 作者单位:虞城县第一人民医院普外一科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从我院1996年6月~2010年6月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病例中随机抽取60例作为实验组,从同一时段内未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手术病例中随机抽取60例作为对照组,并将这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导致脂肪液化的危险因素中,除基础疾病及切口长度两项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年龄、体型、使用电刀、切口类型等危险因素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危险因素较多,充分做好围手术期的准备工作和规范地进行手术操作,可减少或避免发生切口脂肪液化。
【关键词】外科手术,脂肪组织液化,危险因素
近年来,随着老龄人口、肥胖人口的增多以及高频电刀在外科手术领域的广泛使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出现了增加的趋势。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不仅增加了患者及其家属精神上、肉体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还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能够减少或避免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笔者从我院1996年6月~2010年6月发生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病例中随机抽取60例作为实验组,从同一时段内未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手术病例中随机抽取60例作为对照组,将这两组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60例作为实验组,随机抽取同一时段内手术后未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脂肪液化的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
2 结果
对照结果显示,在脂肪液化的各项危险因素中,基础性疾病和切口长度两项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的年龄、性别、所用的电刀、切口类型等危险因素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3.1 病因 有关切口脂肪液化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尚未十分明了,但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的根本原因与患者过度肥胖及术中使用高频电刀有密切的关系[1]。上述对照结果显示,对肥胖的患者使用高频电刀后,其脂肪液化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因此,发生脂肪液化的原因可能为:术中使用高频电刀切开真皮组织时,其产生的高温使脂肪组织发生浅表性烧伤,致使部分脂肪细胞发生变性,引起无菌性的炎症反应。同时,脂肪组织内的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发生栓塞,使脂肪组织的血运情况发生障碍。另外,对腹壁组织进行大块钳夹、结扎,术中及术后的消毒液渗入伤口,切口暴露时间过长,患者年老体弱,有低蛋白血症,代谢平衡失调等都可能导致其发生切口脂肪液化。
3.2 诊断 若患者出现下述情况,即可诊断为发生了切口脂肪液化:①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的外观无坏死征象。②手术切口已愈合,但皮下组织仍呈游离状态。③切口出现了非细菌性炎症(即对伤口渗出液连续做3次细菌培养均无细菌生长)。④镜下可见伤口渗出液中含有大量的脂肪滴。
3.3 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措施 在手术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且动作要轻柔。要仔细止血并保护好切口,避免对腹壁组织进行大块钳夹、结扎,缝合时不留死腔。应用高频电刀时,要调节好电刀的强度并缩短电刀与皮下组织的接触时间。缝合腹膜后,应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将失活的脂肪组织洗掉。对患有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及基础疾病的病人,应在术前进行调整,且术后应加强营养。患者的手术切口一旦发生脂肪液化,应在早期进行充分的引流并及时换药。若渗出液较少,应拆除1~2针缝线,并在开口处放置雷夫努尔纱条进行引流。若渗出液较多或切口愈合不良,应及时敞开切口并换药,等新鲜的肉芽组织形成后,再进行二期缝合。彭林辉等人[2]研究认为,采用切口置管持续负压吸引的方式治疗切口脂肪液化能够减轻病人的痛苦,缩短治疗的时间,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河水,黄文广,史显武.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原则(附95例分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680
[2] 彭林辉,霍枫,詹世林等.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体会.腹部外科,2006,19(6):35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