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普通外科学》

踝足外科迅猛发展三十年

发表时间:2011-06-21  浏览次数:398次

   作者:毛宾尧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附属宁波第一医院,宁波市骨科研究所 315010

  【关键词】 踝 足 外科

  过去的三十年,是我国踝足外科迅猛发展的三十年。

  踝足外科水平,反映了踝足外科临床、基础、理论整体研究进展。历经三十年急起猛追,我国踝足外科已经取得了瞩目发展。不仅早年从踝关节结核病灶清除,化脓性踝关节炎病灶搔刮后踝关节加压融合、胫骨滑槽植骨踝关节融合技术广泛应用,提高了踝关节破坏性病变的治疗成功率。如以1938年施行三关节融合作为我国足踝外科开端(1941,外科学报),漫长的战火硝烟,迟滞了我国踝足外科技术研究与发展,真正起步还是在最近三十年时间里,学界同仁瞄准现代踝足目标,采用团结协作,从临床入手,以基础研究为凭借,持续不懈努力,十多年十余次中外学术交流和新技术学习班,取得了前所未见的发展,逐渐掌握并接近世界踝足外科发展水平。

  在长期踝足外科临床工作所积累的资料和经验证明,大量从事的是重复和依循,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10年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外科矫治,积累了丰富经验和许多创新成果;近6~7年创伤性踝足外科诊治达到新水平,AO理念和踝足创伤分类的援用,在诸多领域有了可资比较、疗效评价的基础。秦泗河等学习并创新应用Ilizarov技术于本来需要手术的踝足畸形而免于手术,陈宝兴推广小切口技术在国内广泛应用,在糖尿病足、平足症、母外翻等常见足病的诊断和治疗,每年都有很多新经验涌现。王正义等报告采用Austin方法治疗母外翻[1]和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殷建华等人工全踝关节置换[2]和毛宾尧等根据39例经验并参阅国外百余篇近年文献编著《人工踝关节外科学》,阐明了该技术的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和手术技术,推动了我国踝足人工关节的发展[3、4]。对跟痛症的分类治疗、微创技术广泛应用、踝足韧带损伤、踝管综合征、第1跖楔关节不稳、踝关节不稳和距下关节不稳等都有较深入研究。胡跃林、张建中、刘玉杰等施行软骨法移植[4、5],刘玉杰等将关节镜不仅应用在踝关节,还应用在踝关节以外的跖趾、趾间关节和关节外肌间隙、腱间隙等组织间隙进行诊治[5],获得开拓性前景和肯定疗效。

  学界始终不曾疏忽在积极开展踝足外科临床工作时,不遗漏地关注和阐释基础知识,使生物力学、应用解剖、病理学和影像学概念等贯彻始终。第十一届全国足踝外科学术会议上(2008),华山医院顾湘杰等主讲的足踝外科手术技术和应用解剖学习班[6],同时有国外著名学者Hintermann、Thermann等专题讲述踝部骨折的后期问题、踝关节骨关节炎形成前的韧带修复、跟腱病理等课程[7]。

  我国学者还在系统理论研究和规范化方面作出努力。以1990年我国第一部由毛宾尧主编的《足外科学》出版为契机,之后尤具影响的陆宸照主编的《踝部骨折》(1988)、王正义主编的《足踝外科学》(2006)、唐康来和王正义主编的《足踝外科手术学》(2006)、秦泗河主编的《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外科治疗》(2006)、毛宾尧主编的《踝足外科学》(2007)和张建中主编的《足踝外科手术操作与技巧》(2008)等踝足专著先后出版,我国踝足外科的发展势头蔚为壮观。

  中华医学会足踝学组成立(1992),多次中外足踝学术交流会,和相继以足踝研究所、足踝外科组或手足外科病房等组建形式在我国迅速发展,标志着这一分支的不断成长和壮大。近年对获得性扁平足手术前后步态及足底压力对比[6](2008,李林等)、MRI在肾小管酸中毒合并跖骨骨折诊断(2008,杨茂伟等)、跖腱膜损伤后人体前足的生物力学影响(2008,杨云峰等)等基础研究和俞光荣、Zwipp Hans的《跟骨骨的基础与临床》一书(2008,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收载了俞光荣等长期从事跟骨和跟骨骨折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成果,从跟骨与足踝部组织胚胎、生物力学等基础深入探讨,结合许多国外的研究成果、典型病例和治疗失误病例进行分析,深入传达在这一领域的新经验和创新成果[6]。

  综上所述,有了阵地,组建了基本队伍。在实践中不懈培养人才,积极拓宽刚刚开始但仍很薄弱的踝足基础研究,更多更深地开展中外学术交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有些领域还刚刚步入门坎,亟待开发和拓展。借助微创外科和现代技术,拓展踝足领域应用与研究,在组织再造、功能重建、方法学优化, 以及软骨与骨的再生与再造方面[8],不断作出我们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正义,唐凡启,林顺福,等.Austin手术治疗母外翻126例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00,10:637-639.

  [2] 殷建华,周一新,周乙雄,等.全踝关节置换的初步报告[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22-25.

  [3] Benedetti MG, Leardini A, Romagnoli M,et al.Functional outcome of meniscol-bearing total ankle replacement:a gait analysis study[J]. J Am Pediatr Med Assoc,2008,98:19-26.

  [4] Herricson A, Skoog A, Carlson A.The Swedish ankle arthroplasty register:an analysis of 531 arthroplasties between 1993 and 2005[J]. Acta Orthop,2007,75:569-574.

  [5] 毛宾尧,主编.踝足外科学[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66-167.

  [6] Jeng CL, Kadakia A, White KL,et al.Fresh osteochondral total ankle allograft transp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ankle arthritis[J].Foot Ankle Int, 2008,29:554-560.

  [7] Paley D, Lamm BM, Katsenis D,et al.Treatment of malunion and nonunion at the site of an ankle fusion with the Ilizarov apparatus.Surgical technique[J].J Bone Joine Surg(Am),2006,88:119-134.

  [8] Glazebrook M, Daniels T, Younger A,et al.Comparison of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patients with end-stage ankle and hip arthrosis[J].J Bone Joint Surg(Am),2008,90:499-505.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