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式引流术解除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体会
发表时间:2011-04-02 浏览次数:376次
作者:李卫东,邹安良 作者单位:运城市第二医院, 山西 运城 044000
【摘要】目的:对手术切除率低并发症多的中晚期肝门部肿瘤的病人有参考意义。方法:用硅胶管在肝内胆管与胃窦之间搭起一个人工管道,以解除黄疸,延长寿命。结果:术后减黄快、随访生存期延长最短5个月,最长18个月,平均10个月。结论:本术式简单易行,费用成本低,减黄效果好,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
【关键词】 桥式引流 解除 恶性阻塞性黄疸
肝门部占位桥式引流术解除恶性阻塞性黄疸,主要见于高位胆管癌、胆囊癌肝门部转移及腹腔肿瘤肝转移等。手术切除率低,并发症多。近年来我们为20例肝门部占位及高位胆管癌引起的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行肝内胆管与胃窦桥式引流术解除黄疸取得了一定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自2004年7月,我们对20例不能切除的肝门部占位引起阻塞性黄疸患者行肝内胆管与胃窦部桥式引流术。男12例,女8例,年龄32岁~79岁(平均60岁)。所有的病人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梗阻性黄疸。20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胆管癌14例,胆囊癌肝门转移6例。
1.2 方法 经肝圆韧带入路,切开肝实质,长约3 cm~5 cm,深约3 cm~5 cm。用刀柄向肝脏深处钝分离,遇有细小的血管,予以钳夹、切断、结扎。遇到较粗的扩张胆管,经穿刺证实后,游离1 cm~2 cm,并用丝线牵拉。剪开胆管前壁,迅速经此孔向肝门方向插人直径约2 cm~3 cm剪有侧孔的硅胶管,插入深度约5 cm~8 cm,即可见胆汁从硅胶管中流出。若无胆汁流出或不畅时,可改变胶管方向或深度,直至满意为止。用1号丝线双重结扎胆管胶管,结扎胆管另一端。置管方法与一般的静脉切开术相同。硅胶管的另一端置于胃窦内,再径幽门放人十二指肠内,置入长度约10 cm~15 cm。于切开的胃窦部处做两个荷包缝合,固定好胶管。缝合切开肝脏,并将胃窦部固定于切开的肝组织镰状韧带上,周围用大网膜包绕,放置腹引管。
2 结果
20例桥式引流手术患者均于手术后二周内黄疸明显减轻,消退。有3例患者术后有少量胆汁渗出,经引流一周后正常。20例皆痊愈出院。经随访后生存期最短5个月,最长18个月,平均10个月。
3 讨论
肝门部胆管癌根治切除难度大,手术切除率低,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为20.4%~64.6%。目前对胆管癌病人以采用手术抑或非手术胆道引流方法为佳,仍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但是,在远期并发症如黄疸复发,胆管炎等方面,非手术胆道引流发生率要明显高于手术胆道引流,对术中证实不能切除的病人行胆肠内引流术比置管外引流术好[1]。高位胆管癌常用的内引流术有左或右肝内胆管与空肠吻合术,但此手术难度大;经皮肝穿刺胆管支架内引流术,是一种介入治疗技术,需要一定设备和操作经验,难度也较大。胆道引流部位应视肿瘤位置而定,以免肿瘤侵犯,堵塞吻合口,导致黄疸再发。
本术式虽然未能切除病灶,但解决了肝内胆汁淤积问题,解除了梗阻性黄疸所致的肝损害和黄疸对全身所造成的影响,缓解了症状,提高了生活质量,为进一步治疗(放疗、化疗、中药治疗、免疫治疗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术式是一种比较简单易行,减黄效果迅速可靠的好方法,适宜在基层医院开展、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宁新, 黄志强, 冯玉泉, 等. 肝门部胆管癌103例外科治疗远期疗效评估[J].中华外科杂志,1997,11:64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