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诊治
发表时间:2010-10-20 浏览次数:468次
作者:鲁才章,翟新法,鲁静,邓昌辉,王刚,潘宜双
【关键词】 胰腺炎
重症胰腺炎并发腹腔间隔室综合征是急性胰腺的一种特殊并发症,其病情极其复杂且凶险,死亡率高。到目前为止,很多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足,有必要加以探讨。本文就该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变化、临床特征以及诊断、治疗方面相关问题加以论述。
1 概述
正常状态下,因腹腔为近似密闭式腔隙,其腔内压为“0”或接近“0”。当腔内压呈进行性急剧升高(病理或生理)达1.96~2.45kPa(腹内压1kPa=10.2cm H2O)时,称为腹内高压症(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IAH)。当腹内压>1.96kPa维持时间,引起心、肺、肾等多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危及生命,临床称之为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急性重症胰腺炎(SAP)并发ACS是一种特殊并发症,因病情复杂凶险,处理棘手,死亡率高达66.7%。
2 发病机制
2.1 SAP早期 严重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胰、胰周、腹膜后组织水肿,大量坏死组织形成,腹腔内血性渗出液增多引起腹内压升高。
2.2 SAP中晚期 大量蛋白丢失等原因致使腹壁水肿,弹性下降,腹壁顺应性下降,腹腔内实质性脏器病理性肿大,使腹内压急剧升高。
2.3 SAP治疗和抢救过程中 由于大量补液、输血、细胞外液容量增加,加上SAP时消化道功能不全、肠麻痹、肠腔积液等,使腹腔内压力升高。
2.4 SAP合并大出血时 使用纱布填塞止血或手术后勉强关闭腹腔使腹内压升高。以及近年来提倡早期非手术治疗,使ACS的发生率有所上升。
3 病理生理
有研究证实,腹内高压症可单独作为多器官功能损害的致病因素,可导致心、脑、肾、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因此,部分学者认为ACS导致的多器官功能不全与原发病无关。但SAP时,多因素叠加效应及腹内压升高引起的胰腺再一次受打击形成“恶性循环”效应,进一步加重多器官的衰竭。现已查明,SAP时因SIRS引起细胞因子等的变化,导致了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学方面的改变,并互为交错,互相影响,致使病情继续加重。其中ACS是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1 腹壁的病理、生理变化 腹内压升高可引起腹壁血流下降,当腹内压升高至1.33kPa时,腹壁血流下降50%,当腹内压达2.67kPa时,腹壁血流量仅为正常的20%。因此,导致腹壁组织缺血、缺氧,腹壁僵硬性增加,顺应性下降,腹壁几乎无缓冲能力。此时腹壁的切口极易感染或裂开,迁延不愈。
3.2 心肺功能的病理生理改变 腹内压升高时,膈肌抬高,胸腔压力随之增高,肺通气量下降,肺毛细血管嵌压,平均毛细血管压升高,下腔静脉受压,回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下降。实验证实,当腹内压升至5.33kPa时,心排出量下降36%,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
3.3 腹内脏器的病理生理改变 SAP并发ACS时,肠系膜动脉、肝动脉、小肠黏膜、肝脏微循环及门静脉血流减少,肝动脉、门静脉阻力增加。腹内脏器的血流减少,加剧了胰外侵犯等病理过程,使腹内脏器进一步受损。当腹内压≥2.67kPa时,肝动脉血流、肝脏微循环血流和门静脉血流量分别为正常的45%、71%和65%以下。小肠黏膜和黏膜下灌注受损,导致无氧代谢、酸中毒发生,同时氧自由基、细胞因子的释放,使血管进一步受损。随时间的延长,极易发生肠细菌移位。致全身性感染的发生及加重。
3.4 肾功能的病理生理改变 SAP并发ACS时,肾动脉、肾静脉受压,肾血流下降,肾血管阻力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可导致少尿或无尿。
3.5 脑的病理生理改变 Bloomftcld等研究发现,腹内压升高可引起颅内压升高,脑血流灌注压下降。其病理尚不明确,多认为是胸腔内压和中心静脉压升高导致颅内静脉血回流受阻,临床上有明显精神症状发生。
4 SAP并发ACS的诊断
4.1 临床表现 (1)有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表现;(2)APACHE Ⅱ积分在14分以上;(3)有严重的进行性腹胀、腹痛及弥慢性腹膜炎体征;(4)体温升高>38℃以上,呼吸加快;(5)腹内压>2.45kPa,肠功能紊乱;(6)进行性少尿,部分患者出现精神异常,甚至昏迷等;(7)B超示腹腔内,肠腔内大量积液;(8)CT示后腹膜张力性浸润,严重腹胀呈球腹征(腹前后径/横径>0.80);(9)部分患者出现下腔静脉受压,肾受压或移位,肠壁增厚,肠腔扩张等影像学表现。
4.2 腹内压的测定 包括直、间接法两种。
4.2.1 直接法 置管于腹腔内,然后连接压力传感器和气压计进行测试。
4.2.2 间接法 通过测定内脏压力,间接反映腹内压力。(1)膀胱测压法:在膀胱内置Foley导尿管,排空尿液。注入50~100ml的盐水,用“T”形或三通接头连接测压器。患者平卧以趾骨联合为“O”点,水柱高度即为腹内压。(2)胃内测压法:通过胃管注入50~100ml盐水,将胃管与测压器连接。胃内压的“O”点位于腋中线。腹内压>2.67kPa时,胃内压与膀胱压力有明显差异。(3)下腔静脉测压法:通过股静脉插管测量下腔静脉压。下腔静脉压与膀胱压相符性好,能比较准确地反应腹腔内压力,但本法为有创操作,临床应用少(注:膀胱测压法操作简便,可在床边进行,是间接测腹内压的最佳方法),但如果结肠上区水肿严重者,上腹压力高,而下腹张力基本正常或炎性渗出局限于后腹膜者,膀胱压力不高,不能排除ACS的存在。
4.3 ACS的分级(Burch)等分为4级 1级腹内压10~15cm H2O;2级腹内压16~25cm H2O;3级腹内压26~35cm H2O;4级腹内压>35cm H2O。
5 SAP并发ACS的治疗
(1)SAP合并ACS早期(1级)者:不易开腹减压,应行非手术治疗,主要是治疗SAP。Decker等发现,早期开腹减压效果不理想,同时增加了腹腔感染机会,而且由于肠管的大量长时间外露,可增加肠壁水肿,使腹压进一步升高。非手术治疗除对SAP的治疗外,应加强对心脏功能监测。合理使用有效抗生素,积极营养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积极输注胶体复苏溶液(羟乙基淀粉、血浆、蛋白质等)。使血浆蛋白控制在45g/L以上,有利于清除组织间隙水肿。(2)当腹内压>26cm H2O时(3级以上时)应及时进行开腹减压治疗。手术目的是:①解除内脏高压;②清除腹内酶性毒物、细胞因子及渗液;③松动胰床,改善胰腺微循环;④安置腹腔多管引流。(3)为防止腹腔减压术后大量无氧代谢产物进入血循环引起再灌注损害,可预防性应用少量碳酸氢钠。在减压过程中,可使用血管收缩药物,以防止血压突然下降。Kopecmecn等报道,腹腔减压术后平均生存率为53%(17%~75%)。(4)ACS患者经开腹减压后,往往由于内脏及腹膜后水肿,腹内压力高,很难在无张力下关腹,如果强行关腹,可加重或发生急性ACS。因此,多采用暂时性关腹的方法:①筋膜开放法:即只缝皮肤,而不缝主筋膜层。②布巾钳关闭法:即将治疗巾用布巾钳固定于伤口周围皮肤,并覆盖自粘性碘化敷料薄膜。当张力过高时,可移动布巾钳即可降低腹内压。③3L袋法:将硅橡胶。“Bogota”袋(3L的Foley冲洗袋)根据切口大小整形后,缝合固定于腹壁切口两侧的筋膜或皮肤上而暂时关腹。此法简便易行,经济实惠,目前被广泛使用。④一般在术后3~4天(最长不超过2周),腹压降至正常,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尿量增多,水肿开始消退后,行二次关腹,重建腹壁的完整性。(5)腹腔镜进行减压,效果应更理想,具有简便易行,无关腹困难的缺陷[19]。(6)也有学者建议以监测膀胱内压来指导外科手术后关腹,并根据对腹内压的客观估计和发生ACS的可能性,来选择手术切口的关闭方法,对临床有一定的实用性。
6 小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态势(我科2002年收治28例,2003年收治38例,2004年49例),而急性重症胰腺炎已成为普外科常见的急危重症。SAP因病因病理复杂,病情发展迅速,变化多,临床死亡率高,已是众所周知的常识,如并发ACS等危险性更大。既往的观念对ACS常认识不足,使诊断及治疗方面不够规范。因此,有必要加以讨论。本文就SAP合并ACS的有关理论及病理生理改变以及临床诊断标准相关的方法、具体的治疗措施等方面做了一定的论述,使广大的临床工作者,特别是普外科医师对ACS的认识上有所提高,对其诊断及治疗措施方面有一定遵循的依据。
作者单位: 832000 新疆石河子,石河子人民医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