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切除术后腹部并发症的防治
发表时间:2010-09-16 浏览次数:841次
作者:于秀峰1,兰晓风2, 金喜亮3 作者单位:1 756400 宁夏泾源,泾源县泾河源镇中心卫生院 2 756400 宁夏泾源,泾源县人民医院 3 756400 宁夏泾源,泾源县香水镇中心卫生院
【关键词】 术后;并发症;防治
阑尾切除术是治疗阑尾疾患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到目前为止临床诊断明确以后,除少数病例,均需实行立即阑尾切除。
阑尾切除术术式较简单,术后并发症已明显减少,单纯、无合并症的急性阑尾炎,阑尾完整切除后,并发症发生率约4%~8%,而阑尾坏疽、穿孔合并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术后并发症仍可达20%~30%。本文统计我院2004年3月-2009年8月共收治急性阑尾炎患者386例,探讨阑尾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措施。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01例(52.1%),女185例(47.9%),男:女=1.08:1。年龄最小5岁,最大69岁。全部为术前诊断急性阑尾炎而手术。
1.2 术后并发症 非穿孔性阑尾炎 16例,占4.2%,其中切口感染10例,肠梗阻2例,阑尾残株炎1例,腹内残余脓肿1例,粪瘘1例,腹腔内出血1例。穿孔性阑尾炎92例,占23.8%,其中切口感染81例,肠梗阻7例,腹腔内残余脓肿2例,粪瘘1例,腹腔内出血1例。
2 讨论
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感染的部位多发生在皮下或腹肌下腹膜外疏松结缔脂肪组织所在的部位。致病菌为大肠杆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阑尾切除术中,应认真保护切口,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尽量避免发炎化脓的阑尾对切口组织的污染,勿使阑尾断端接触沾污附近组织或手术器械,切除阑尾前要用干纱布保护阑尾根部周围组织,以免切断阑尾时其内容物溢出,污染周围组织。缝合切口以前应仔细检查有无出血点,对腹膜外切口及皮下两层要充分冲洗,以减少切口感染。
阑尾切除术后早期肠梗阻多为麻痹性肠梗阻,常见于合并腹膜炎、阑尾坏死、穿孔的病例。手术时肠管有损伤感染或因炎性水肿粘连也可表现为不全性肠梗阻。术中对腹腔内容物减少干扰是避免肠梗阻的重要步骤。麻醉清醒后6~8h半卧位,早期下床活动对促进肠蠕动,恢复正常机体循环,防止肠梗阻、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均有明显效果。术后输液抗炎,加强营养等全身支持疗法,大多可使肠梗阻缓解。
腹腔内残余脓肿在阑尾周围脓肿及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手术后较为常见,常位于盆腔、膈下和肠间隙,其中盆腔脓肿在急性阑尾炎术后是较多发生的部位,致病菌多为大肠杆菌、链球菌、变形杆菌以及厌氧菌等的混合感染。在阑尾切除术后,关腹前吸尽积血、渗液和脓液,尤其要注意盆腔内有积血或渗液集聚。髂窝部可作局部生理盐水或用0.5%甲硝唑溶液冲洗,一般不宜大范围冲洗,以免感染扩散,盆腔低位置放引流管也是减少腹内残余脓肿的重要措施。
粪瘘易发生于阑尾盲肠病变严重或阑尾根部穿孔及手术切除有困难的病例。如阑尾基底组织肿胀、硬脆,而残端未内翻包埋,残端结扎线不牢固或
脱落,或因阑尾周围脓肿未及时引流,使回肠或盲肠壁损伤,坏死或脓肿穿破至肠腔等。盲肠壁本身有病变,在施行阑尾切除术后亦可能出现粪瘘。一旦发生粪瘘应进行窦道开放,引流通畅,加强营养,治疗感染,不少病例可自行愈合。若经过2~3个月瘘口仍不闭合,则需根据情况修补肠壁或切除部分肠段或行右半结肠切除术。
腹腔内出血多因患者肥胖,阑尾系膜脂肪过多,阑尾系膜血管结扎不牢或结扎线脱落,或因分离粘连止血不完善而术中又未加注意,或手术困难,阑尾残端未加包埋而有渗血等。行阑尾切除术若阑尾系膜脂肪过厚或系膜较宽,血管欠清晰时,宜将系膜分次切断结扎,双重结扎或结扎加缝扎。手术困难时分离粘连应在直视下进行,不宜盲目分离或操作粗糙。感染严重时避免过度用力钳夹阑尾系膜,结束手术时注意检查有无渗血等,这种少见而后果严重的并发症是可以避免的。
阑尾残株炎是手术切除阑尾时,遗留残端过长,若超过1.0cm,炎症易复发,其表现如同阑尾炎,治疗为再次手术切除阑尾残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