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普通外科学》

女性乳腺癌原发灶前哨淋巴结微转移与nm23H1的表达

发表时间:2010-08-02  浏览次数:383次

  作者:辛国荣 高艳华 王柏欣 姜广林 吴庆田 王淑秋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一科,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摘要】 目的 探讨如何早期发现处于亚临床阶段的乳腺癌隐匿转移灶。方法 取手术切除乳腺癌原发灶标本51例,采用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方法,HE染色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法。结果 HE法检测前哨淋巴结(SLN)的结果同IHC法结果比较,IHC法检出率明显高于HE法,(P<0.05)。结论 以CK19为探针的IHC法检测能提高乳腺癌SLN微转移的检出率,降低其假阴性率,nm23H1在乳腺癌中呈高表达。

  【关键词】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细胞角蛋白

  在乳腺癌诸多预后因素中,腋窝淋巴结状态是最具价值的指标。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是最先接受原发肿瘤淋巴引流的第1个或第1组淋巴结,其组织病理状态可以代表整个区域淋巴结状态〔1〕。目前,国内临床外科通常采用SLN活检(SLNB),如没有癌转移,为了减少损伤和术后并发症,都不做同侧腋窝淋巴结清扫。国内有学者应用RTPCR 法检测CK19 mRNA,其检测的敏感度可高达106~107细胞数,但淋巴结内上皮细胞与CK19 mRNA基因序例有高度的一致性,假基因的干扰、外源性基因的污染、RNA非法转录、引物设计不合理等均可使检测结果出现假阳性〔2〕。有学者认为,以前以RTPCR检测CK19 作为肿瘤标记的研究结果应重新评价〔2〕。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病人癌组织中的nm23H1及腋窝SLN中的CK19并与HE法比较,旨在探讨免疫组化法在乳腺癌淋巴结微转移诊断中的运用,为临床术式选择及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51例乳腺癌病人均为女性,其原发灶标本由本院普外一科提供,年龄33~79岁,其中浸润性导管癌42例,黏液腺癌8例,小叶癌1例。患者术前未经任何抗癌治疗。

  1.2 方法 1%专利蓝、鼠抗人CK19单克隆抗体工作液、鼠抗人nm23H1单克隆抗体均购自于武汉博士德公司。(1)SLNB方法:手术切除乳腺癌的原发灶,再将1%专利蓝 2.0 ml分4点注射于乳腺肿块周围的腺体内,10~15 min后行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将定位的SLN标记与脂肪和周围组织分开,石蜡包埋;(2) HE染色;(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法。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2PC 软件包,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方法检测SLN结果比较 在检测到SLN的51例患者中,常规HE染色法有22例SLN有转移,29例阴性,检出率为43.1%;应用CK19为探针的IHC法发现SLN阳性患者29例,检出率56.9%,即在HE染色29例SLN阴性的患者中发现7例有微转移,其微转移癌细胞多分布于淋巴结的包膜下窦或髓窦处。HE法阳性的患者IHC法检测SLN的结果也为阳性。

  2.2 SLN和腋窝淋巴结(ALN)检测结果比较 在检测到SLN的51例患者中,行SLNB法,所得SLN数共计147枚,每例平均3.0枚,分别采用HE染色法和IHC法判断阳性结果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HE诊断结果中,SLN无转移而ALN有转移者3例(假阴性),ALN转移率为49.0%,SLN预测ALN转移状态为88.0%。在IHC法诊断结果中:SLN无转移而ALN有转移者1例(假阴性),ALN转移率为58.8%,SLN预测ALN转移状态为96.7%(表1、表2)。

  表1 SLN和ALN转移结果分析(略)

  2.3 nm23H1在乳腺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nm23H1表达主要位于细胞浆内,阳性反应为肿瘤及正常腺上皮细胞的胞浆呈棕黄色细颗粒着色。乳腺癌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表3)。

  表2 SLN常规病理切片(HE染色)与免疫组化结果的比较(略)

  表3 乳腺癌与其癌旁组织中nm23H1的表达(略)

  与癌旁组织比较:1)P<0.01

  2.4 乳腺癌SLN转移及nm23H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乳腺癌SLN转移状况与肿瘤体积的大小、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和原癌基因CerbB2相关(P<0.01),而与患者年龄、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无关。nm23H1的表达与SLN的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P<0.01)而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无关(表4)。

  表4 乳腺癌SLN转移及nm23H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略)

  2.5 乳腺癌原发灶nm23H1的表达与SLN转移(包括微转移)的关系 nm23H1的表达与SLN的关系密切。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mn23H1的表达显著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表达(P<0.01)(表5)。

  表5 nm23H1表达与乳腺癌SLN转移的关系(略)

  与阴性比较:1)P<0.01

  3 讨论

  近年来乳腺癌的患者日益增多,乳腺癌的外科治疗中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有上肢淋巴肿、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伤口积血、积液和疼痛等并发症;而区域淋巴结有无转移仍是乳腺癌最重要的独立预后因素之一,因此研究ALN的状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确定乳腺癌病人ALN状况的常规方法是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但这种方法检测微转移效果有限,而连续切片加免疫组化染色效果好却任务繁重且价格昂贵。

  SLNB是近年发展的一项新技术,对临床或影像学没有证据显示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早期乳腺癌(如T1或T2期)的患者,SLNB 被用作分期和诊断的手段〔3〕。

  近来,许多研究都致力于寻找微转移作为新的乳腺癌预后因素来筛选需要辅助治疗和(或)激素治疗的具有高度复发危险性的患者。多因素变量分析提示,ALN状态是最有价值的预后因素。Ludwig乳癌研究小组报告,用连续切片法发现有ALN微转移的患者其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无转移者,且在浸润性导管癌(IDC)中更为明显〔4〕。在IDC患者中,是否淋巴结转移是预测局部复发最有意义的因素〔5〕。CK19作为上皮组织特异性标记物,主要在上皮组织及上皮来源的肿瘤中表达,在正常淋巴结和外周血均无表达。CK19作为微转移分子诊断标记物,特异性高〔3〕。以CK19为探针,运用免疫组化法可以检出乳癌HE染色阴性的ALN中的微转移,得出微转移的存在,提示患者无瘤生存时间很短,可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6〕,阳性者预后较阴性组差〔7〕,所以微小转移的检测对早期乳腺癌患者更有意义。

  国内许多学者一直致力于肿瘤浸润转移早期诊断的研究,以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期。因此,具有反映肿瘤浸润转移情况的肿瘤标记性指标一直是广大肿瘤学家研究的热点。nm23基因〔8〕的研究就是其中之一。研究证明nm23具有肿瘤转移抑制作用,其mRNA或其基因产物的低表达与肿瘤转移具有很高的相关性〔9〕。目前一般认为nm23是通过影响微管装配、信号转导、翻译调节及细胞黏附而维持细胞的正常分裂状态,从而抑制癌细胞的转移。nm23在正常乳腺组织及原发肿瘤和ALN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

  本研究以CK19和 nm23H1作为微转移分子诊断标记物。在运用CK19的研究中,CK19免疫组化法检查SLN 微转移并与常规病检法(HE染色法)比较;结果表明免疫组化法检出率及敏感性明显高于HE法(P<0.05);在nm23H1研究中,nm23H1在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率与患者年龄、肿瘤病理类型无关,但与临床分期、ALN转移有关,nm23H1表达量与ALN转移呈负相关,这与黄俊辉等〔10〕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乳腺癌微转移的分子诊断较常规病理组织学方法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灵敏度,能提高SLN检出率,并能预测患者的预后,为临床选择手术方式及术后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

  1 Noguchi M,Katv N,Miyazaki,I,Diagnosis of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es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J〕.Breast Cancer Res Treat,1996;40:28393.

  2 Greager AJ,Geising KR,Shiver SA,et al.Intraoperative valuation of sentinel lymph nodes for metastatic breast carcinoma by imprint cytology〔J〕.Mod Pathol,2007;15 (11):11407.

  3 谢 明,唐玉林,李建平.乳腺癌前哨淋巴结CK19 mRNA 和蛋白的表达〔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7;21(1):2830.

  4 Ludwig Breast Caner Study Groop.Prognostic importance of occult axillary lymph node micrometastases from breast cancer〔J〕.Lancet,1990;335:1565.

  5 Masarel ID,Bonichon F,Coindre TM,et al.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breast cancer axillary lymph node micrometastases assessed by two special technique:revaluation with longer followup〔J〕.Br J Cancer,1992;66:5237.

  6 Mc Gukin MA,Cummings MC,Walsh MD,et al.Occult axillary node metastases in breast cancer,their detection and prognosis significance〔J〕.Br J Cancer,1996;73:8895.

  7 付荣湛,阮长乐,李 明,等.CK19检测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诊断中的价值〔J〕.山东医药,2005;45(8):911.

  8 宋昌龙,邢 华.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的原理及研究进展〔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5;19(1):735.

  9 李树玲.乳腺癌外科治疗新进展〔J〕.临床外科杂志,2005;13(1):101.

  10 黄俊辉,海 健,李 洋,等.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CerbB2和nm23的表达及其意义〔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4;13(11):8613.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