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一氧化氮、脑型肌酸激酶同工酶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动态监测的意义
发表时间:2010-03-03 浏览次数:558次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一氧化氮、脑型肌酸激酶同工酶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动态监测的意义作者:史建国,姜勇,岳洪胜,高军 作者单位:250013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济南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本研究通过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外周血一氧化氮(NO)、脑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BB)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检测,探讨创伤性脑损伤后脑内神经生化改变及其临床意义。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颅脑损伤组:系我院自2006年1~6月收治的病程<24 h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58例,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为脑挫裂伤15例、脑挫裂伤合并脑内血肿18例、硬膜下血肿10例、硬膜外血肿8例、脑干挫伤7例。男30例,女28例;年龄18~61岁,平均40.6岁。入院时病情按格拉斯哥(GCS)评分标准分为中度组(9~12分)30例和重度组(3~8分)28例。(2)对照组:系同期就诊的经头颅CT证实无脑实质病变的眼科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20~46岁,平均39.5岁。入组者均排除休克、感染、脊髓损伤,以及心、肝、肾、肺等重要器官合并损伤及疾病。颅脑损伤组患者既往无神经系统疾病和脑外伤史。 1.2 方法 1.2.1 血NO、NSE水平及CKBB活性检测方法 颅脑损伤组在入院后1 d、3 d及7 d、对照组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应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法检测血清NSE水平,采用Green法测血清中NO含量,采用免疫抑制法测定CKBB活性。 1.2.2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SPSS 11.01统计软件,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2 结果 2.1 各组血清NO含量的比较 见表1。脑损伤后血清NO明显升高,至第7 d时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重度组显著高于中度组(P<0.05)。 表1 各组血清NO含量的比较(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中度组比较#P<0.05;与第1 d比较△P<0.05 2.2 各组血清CKBB活性的比较 见表2。脑损伤后血清CKBB活性明显升高(P<0.05~0.01),中度组第3 d时已恢复正常水平,重度组第3 d较第1 d已明显下降(P<0.05),但伤后7 d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2.3 血清NSE含量的比较 见表3。颅脑损伤后血清NSE的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且重度组较中度组显著升高 (均P<0.05),重度组第7 d较第1 d已显著下降(P<0.05),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表2 各组血清CKBB含量的比较(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中度组比较#P<0.05;与第1 d比较△P<0.05 表3 各组血清NSE含量的比较(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P<0.01; 与中度组比较#P<0.05;与第1 d比较△P<0.053 讨论 NO的主要生理作用是调节脑血管张力和完整性。颅脑外伤时,NO具有双重作用,其不仅有扩张血管、调节脑血流、改善微循环及抗血小板聚集和黏附[1];在其过量时则以氧自由基的形式对神经细胞产生毒性。CK是细胞代谢过程中重要的催化酶,CKBB主要存在于脑组织中,且均匀分布在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中。脑损伤后血清和脑脊液CKBB含量很快升高,半衰期数小时,随病情好转而降低。NSE存在于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中,是细胞能量代谢活动中参与糖酵解过程的关键酶,颅脑损伤时神经元坏死和神经髓鞘崩解致胞浆中NSE进入脑脊液,并通过受损的血脑屏障(BBB)进入血中,致血清NSE升高[2]。NSE是神经元损伤的敏感标志物,通过对血液中NSE含量的检测,可以为临床评估脑损伤程度提供实验室依据。本组资料显示,颅脑损伤后血清NO含量显著升高,至7 d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且重度组高于中度组。脑损伤早期血清CKBB活性有显著升高,与颅脑损伤程度有关,病程第3 d后迅速下降。说明早期血清CKBB可作为脑损伤程度判断的指标。本组患者在颅脑损伤后血清NSE的水平显著升高,重度患者升高更明显,且损伤第7 d仍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血清NSE水平反映伤情的变化,脑损伤程度越重,NSE的水平越高,持续时间也越长。【参考文献】 [1]Cherian L,Hlatky R,Robertson CS.Nitric oxide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J].Brain Patbo,2004,14:195. [2]刘振玲,杜华,刘振翔,等.小儿病毒性脑炎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与脑脊液压力的相关性[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4,17: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