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普通外科学》

十二指肠外瘘的营养支持

发表时间:2010-05-14  浏览次数:508次

  作者:徐益萍 郑军 胡国治 作者单位:311800 浙江省诸暨市人民医院普外科

  【关键词】 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外瘘多为手术后并发症[1],处理棘手。随着医疗科技进步,特别是营养支持技术的改进,病死率下降至20%左右[2]。作者对本院1998至2005年11例十二指肠外瘘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方法,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例患者中男8例,女3例;年龄31~76岁,中位数51岁。发病原因:胃大部切除术后残端瘘6例,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口瘘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1例,胆囊十二指肠内瘘修补术后1例,外伤2例(其中1例为刀刺伤,单纯行十二指肠修补术,另1例为闭合性损伤)。经泛影葡胺造影证实10例,剖腹探查证实1例。24h瘘量>1000ml者6例,其余为500~1000ml。

  1.2 营养支持方法

  肠外与肠内营养相结合,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可开始。早期以肠外营养为主,逐渐过渡到肠内营养。结合患者漏出液的质与量的变化,维持好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肠内营养从小剂量(20ml/h)开始,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步增加,以营养泵(Folcare-800)24h均匀输入。5例在X线透视下插管,应用介入放射学动脉导管技术,先将猪尾巴导管(内置导丝)插至胃腔,注泛影葡胺造影,明确瘘口及吻合口情况,将导丝插至相应位置(空肠上段),然后将之置换为营养管;6例已在术中置入空肠造瘘或鼻空肠营养管。所有患者均作深静脉置管。肠外营养配方:(1)非蛋白热卡为25kcal/(kg·d),其中糖脂比例为1:1,予中长链脂肪乳。(2)氮量为0.25g/(kg·d),非蛋白热卡:氮量=100~150:1。肠功能有部分恢复,置入营养管后,加用肠内营养并逐步替代肠外营养,采用短肽制剂,每100ml含蛋白质 3.8 g,脂肪 3.4 g,糖类 13.8 g, 能量100kcal, 渗透压250mosm/L。

  2 结果

  10例患者瘘口自行闭合,痊愈出院。平均愈合时间(31.2±13.6)d,1例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愈合组患者在营养支持期间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基本稳定,而营养指标血红蛋白、血清蛋白、血淋巴细胞总数在治疗后10d有所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

  3 讨论

  早年因肠外瘘死亡的患者中,48%是死于营养不良[3],原因包括:消化液大量丢失(内含较多的营养物质);需禁食,因肠道完整性受到破坏,摄食会刺激消化液的分泌;手术创伤、腹膜炎或其它部位的感染,患者处于应激状态,分解代谢亢进。十二指肠瘘多为高流量瘘(本组6例在1000ml/d以上),后果更为严重。因此,营养支持是十分重要的治疗措施。肠内营养有极大的优越性,包括改善肠道屏障功能、促进肠蠕动、增加肝血流等, “只要肠道有功能并能安全使用,就用它” 已成为一金标准[4]。在早期,患者肠道功能未完全恢复,单纯肠内营养不能满足机体能量需求,需予肠外营养补充。此时肠内营养目的以保护肠屏障功能、减少肠道细菌移位为主,只要有正常量的1/5,即可起到上述作用。本组患者采用肠外与肠内营养相结合的方法,耐受性好,10例瘘口自愈,效果明显。

  为减少消化液分泌,预防营养液从瘘口溢出,十二指肠外瘘患者的营养液需输送至空肠上段,远离瘘口,此时建立合适的输入途径很关键。且很大一部分患者为“意外”发生,术中多未预置营养管。有报道应用螺旋型胃管、胃镜下置管、经瘘口置入营养管或经T管插入营养管等方法,作者认为在肠道完整性未破坏或胃肠蠕动功能健全时,使用螺旋胃管较适宜,胃镜下置管因需胃腔充气,有扩张瘘口之忧。本组有5例在X线透视下,借鉴介入放射学技术置管,整个过程费时不多,对患者影响较小,同时又完成了造影,值得推荐。

  十二指肠外瘘为外科危重症,须作积极的综合治疗,包括水电介质平衡、感染控制、充分引流、生长抑素应用等,难自愈者尚须作确定性手术。本组1例死亡,原因为引流不畅,腹腔大量积液、积脓,感染难控制,终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故在营养支持的同时应加强监测,及时作相应处理。

  【参考文献】

  1 Hollender LF, Meyer C, Avet D, et al. Postooerative fistulas of the small intestine:the rapeutic principle. World J Surg, 1983,7(4):474.

  2 鲁恩赐. 十二指肠外瘘的诊断及治疗. 中国外科专家经验文集. 沈阳:沈阳出版社,2000.580.

  3 吴肇汉主编.实用临床营养治疗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94.

  4 李宁,朱维铭. 营养免疫学及其临床相关问题.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2,11:449~45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