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静脉窦血栓形成9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2-23 浏览次数:584次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9例临床分析作者:钱传忠,陈卓友,恽文伟 作者单位:213003常州,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关键词】 脑静脉;窦血栓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易被误诊。现对9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2例,女7例;年龄15~54岁,平均31.5岁;病程8~41 d,平均17 d。既往患有Ⅰ型糖尿病、慢性中耳炎、溃疡性结肠炎及妊娠晚期各1例,4例系产褥期。有6例误诊,曾误诊为脑炎2例、出血性脑梗死2例、脑出血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头痛、呕吐8例,头昏、头晕伴发作性的肢体偏瘫1例;9例均有烦躁、乱语或淡漠等精神症状,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有四肢抽搐6例,视物模糊、视盘水肿、展神经瘫痪、脑膜刺激征阳性及病理征阳性各5例。 1.3 实验室检查 本组4例发病时周围血象白细胞数轻度升高(平均10.68×109/L),9例出凝血时间均无异常,2例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增高(分别为4.2 g/L、 4.8 g/L),1例血糖高达22.60 mmol/L,尿酮(+),本组心电图和胸部X线检查未见异常。本组5例腰穿脑脊液压力>250 mmH2O(1 mmH2O=0.0098 kPa),3例高达320 mmH2O,9例细胞数均在正常范围, 2例蛋白稍高(分别为0.52 g/L、0.58 g/L),1例糖6.80 mmol/L(糖尿病患者),余蛋白、糖、氯化物在正常范围。 1.4 影像学检查 本组3例CT示单侧和双侧顶枕部低密度影伴部分高密度影改变,呈出血性脑梗死和脑水肿征象,6例头颅MRI平扫示上矢状窦区血栓信号,增强轴面示空三角征,矢状面充盈缺损征及脑梗死、脑出血、脑水肿间接征象,4例行MR静脉血管显像(MRV)检查:静脉窦不显影、不规则的狭窄,远侧支静脉增粗、紊乱。累及上矢状窦8例(同时累及横窦4例),乙状窦1例。 1.5 治疗及预后 5例早期确诊患者,用甘露醇、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及对症处理,临床治愈;1例15岁Ⅰ型糖尿病患者,经控制血糖及酮症后仍然呕吐、颈强、昏迷,脑CT提示CVST,呈爆发病程,急剧恶化,住院第3 d自动出院;2例病期已较长,昏迷、发作性抽搐1周无改善自动出院,1例误诊时间达1个月左右,并发脑疝而死亡。2 讨论 CVST虽然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但从本组资料中仍能找到一些规律:(1)发病年龄轻,平均发病年龄31.5岁,最小仅15岁;(2)相当部分患者存在易患本病的基础疾病或高凝因素,本组中有8例可找到诱因,其中1例妊娠晚期,4例产褥期,糖尿病、慢性中耳炎、溃疡性结肠炎各1例;(3)急性、亚急性起病,病情进展较快;(4)颅高压症状突出,本组5例脑压增高,3例高达320 mmH2O;(5)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明显,本组中视神经、展神经受累,以及肢体偏瘫、麻木及单侧病理征阳性各5例。影像学检查可为CVST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1]。本组3例CT直接征象表现为空三角征及条索征,间接征象为局灶性的水肿或梗死(缺血性及出血性), 6例行MRI(4例同时行MRV)检查,5例明确诊断(1例MRI虽已有异常改变,但由于缺乏经验未能及时诊断)。MRI可清晰显示静脉窦流空效应消失、静脉窦内出现各期信号不同的血栓,增强显示空三角征和充盈缺损,间接征象见脑水肿、脑梗死、脑出血等;MRV可更好地发现阻塞的静脉窦,尤其对CT、MRI诊断难以确定的,是重要的补充手段。CVST治疗原则主要是抗凝和溶栓治疗,国外文献[2]报道,静脉内或静脉窦局部尿激酶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国内亦有报道在静脉窦或静脉内局部机械取栓、破栓和/或药物接触溶栓,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此法尤其适用于肝素治疗后病情无效者。本组5例早期行低分子肝素治疗,未发现新的出血和出血加重情况,临床痊愈出院;另4例因没有及时诊断,未能早期用抗凝治疗,病情恶化,其中3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参考文献】[1]石静萍,刘文,张颖冬.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4,17:14.[2]Horowitz M, Purdy P, Unwin H, et al. Treatment of dural sinus thrombosis using selective catheterization and urokinase[J].Ann Neurol,1995,3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