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曲酶治疗脑梗死60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0-02-26 浏览次数:626次
作者:沈君华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中心,江苏 南通 226001
【摘要】 目的:观察巴曲酶治疗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巴曲酶及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血栓通及对症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8%)比对照组总有效率(78.6%)明显升高。治疗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后血小板、凝血酶原、全血黏度较治疗前降低。对照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凝血酶原较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巴曲酶治疗脑梗死疗效较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脑梗死;巴曲酶;纤维蛋白原
Therapeutic observation of Batroxobin in 60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SHEN Junhua (Emergency Center,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in Nantong, Nantong 226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Batroxobin o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s: 60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 The observing group (OG) was treated with Batroxobin and the control was subjected to Xue Shuan Tong.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much higher in OG than that in control. After the treatment fibrinogen was higher, but blood platelet, thrombinogen and blood viscosity were lower in OG. On the contrary, the fibrinogen, blood platelet and thrombinogen had no significant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ut blood viscosity was lower than before in control group.Conclusion: Batroxobin is safe and effective on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KEY WORDS]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Plasma fibrinogen;Batroxobin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迅速进展,急性脑梗死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疾病之一,又是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从而增加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因此,急性脑梗死的治疗理应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本文对2006~2008年使用巴曲酶治疗脑梗死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6~2008年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中的6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男性患者年龄45~75岁,平均57岁;女性患者年龄48~75岁,平均58.5岁。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会议修订的诊治标准,经CT/MRI证实,病程均<72 h。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对照组2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神经系统体征、合并症状及开始治疗时间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予日本东菱株式会社生产的巴曲酶5 Bu加入生理盐水 250 mL,隔日静脉滴注,首剂加倍共3次;对照组予血栓通450 mg静脉滴注,共4 d,两组同时用脱水剂控制脑水肿,维生素补充能量及对症支持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
应用1995 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临床疗效评定标准》[1]来评估神经系统功能缺失程度及生活状态,分为:(1)基本痊愈:功能缺失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2)显著进步:功能缺失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3)进步:功能缺失评分减少18%~45%;(4)无效:功能缺失评分减少17%左右;(5)恶化:功能缺失评分增多18%以上;(6)死亡。
1.4 观察项目
治疗前、后10 d分别观察临床症状变化及测定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等。
1.5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记量资料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基本痊愈1例,显著进步14例,进步5例,无效或恶化死亡2例,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基本痊愈6例,显著进步11例,进步5例,无效或恶化死亡6例,总有效率为7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实验室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血黏度、血小板等指标见表1,治疗后两组各项实验室检查项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观察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在治疗后下降(P<0.05),而对照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巴曲酶参与了抗凝与溶解纤维蛋白,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与凝血酶原时间比较P>0.05,全血黏度治疗组变化显著(P<0.01),较对照组全血黏度也有明显降低(P<0.05)。
2.3 不良反应
两组各有3例出现恶心、上腹不适等胃肠道反应,发生颅内出血分别为观察组2例(6.3%),对照组1例(3.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除了难以逆转的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动脉管腔狭窄和内膜损伤外,就是由血黏度和血小板聚集增高引起的血液流变学改变,而降低血黏度和血小板聚集是治疗的关键,急性脑梗死的预后与梗死区域的大小、部位、接受治疗的时间及是否有效保护缺血区域神经元等措施密切相关,巴曲酶是一种新型的由微生物工程提纯的血蛋白酶制剂,可选择性地作用于纤维蛋白原AA链N末端的精氨酸与甘氨酸之间,使血浆纤维蛋白原分解为纤维蛋白单体及单体聚合物,又被分解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后者在血中迅速分解消失而起溶栓作用,同时它可诱发tPA释放,增强纤溶活性,降低PAI活性以溶解血栓,还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红细胞聚集,增强红细胞血管通透性及变型能力,降低血管阻力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通过降低缺血和缺血再灌注后自由基的生成,从而具有脑保护作用,并且用药时间越早疗效越显著,并且用药后血浆纤维蛋白原随剂量增高而减少[24]。本文研究表明,经巴曲酶治疗总有效率达93.8%,对照组为7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基本痊愈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有利于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巴曲酶降低血液黏滞度,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用药后血浆纤维蛋白原随剂量增加而减少,但对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无明显影响且不良反应小,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6,29(6): 381383. 2 全国降纤酶临床再评价研究协作组.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再评价(Ⅱ)[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5,38(1): 11. 3 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5. 4 张玲如,王立.中风现代诊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