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普通外科学》

延迟性脾破裂16例诊治体会

发表时间:2010-04-22  浏览次数:546次

  作者:吴宁勇 作者单位: 563000 贵州遵义,遵义市人民医院普外科

  【关键词】 延迟性脾破裂

  延迟性脾破裂(DRS)是外伤性脾破裂的一种特殊类型,约占10%~15%。多发生在伤后2周左右[1],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腹部体征改变,多次动态复查B超,定期腹腔穿刺有助于提高早期确认率,治疗以及时手术为原则。我院1980年5月~2002年2月共收治外伤性脾破裂134例,其中16例为延迟性脾破裂,占全部脾外伤住院患者的11.9%,现将延迟性脾破裂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6例,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15~68岁,平均35.3岁。致伤原因:交通伤9例、坠落伤4例、跌伤2例、拳击伤1例。从外伤至出血时间最短72h,最长达1个月;其中3天内2例,9~14天12例,14~30天2例。临床表现:本组病例均有左上腹部或左季肋区疼痛,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腹痛缓解后由于某种诱因再发腹痛11例,伴失血性休克14例,合并左肋骨骨折5例。本组16例均反复行B超检查证实为脾破裂,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治疗:本组治疗3例、脾切除术10例、脾修补术3例,均痊愈出院,无一例死亡。

  2 讨论

  DRS大多为脾包膜下破裂或小的脾包膜撕裂,据统计,延迟性脾破裂约占脾破裂的10%~15%。本组病例约占11.9%,临床特点是脾损伤48h后再出现腹腔内大出血症状,50%患者可在伤后10天出现临床症状,75%可延迟至2周,极少数病例4周后才发生出血[2],本组病例中12例4~14天出现症状,2例约1个月才再次出现出血症状。

  2.1 发病机制 (1)腹部外伤、脾实质损伤,出现包膜下血肿,而脾包膜完整,经过一段时间,随着张力增大,包膜突然破裂而出血,本组10例为包膜下血肿,在保守治疗中,由于某些诱发因素(搬运、咳嗽、便秘等)引发血肿破裂而发生出血。(2)虽有包膜损伤,但血凝块堵塞裂口,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能分解形成局部高渗状态,血凝块融化松解,出现出血,本组有2例为此类型。(3)脾裂伤较小,但出血较缓慢,逐渐出现腹腔内出血症状[3],本组有6例受伤后即发现有脾挫伤,在保守治疗过程中通过动态B超检查,发现脾内血肿逐渐增大,出血增多。

  2.2 诊断 对本病的诊断要详细询问病史,细心检查伤情是否合并有肋骨骨折,必要时做相应辅助检查及腹腔穿刺、灌洗,为明确诊断,本组有15例术后均已高度疑似为脾破裂,对已确诊为脾破裂的患者在保守治疗过程中,除应用止血、抗生素等对症治疗外,更应强调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不必要地搬运患者,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多次动态检查B超或CT,以早期明确诊断,其中反复腹腔穿刺是诊断此病的重要手段,本组病例均采用腹腔穿刺,腹穿确诊率达100%。下列检查为诊断本病提供重要依据:(1)多次动态行B超检查,并可反复对比,是诊断脾破裂的重要手段,CT检查可以更准确地评价脾破裂的严重程度、损伤范围和出血量。本组病例术后均行反复多次的B超检查,有3例行CT检查,极大地提高了脾破裂的确诊率。(2)胸腹部X线检查,同时结合临床,对诊断脾破裂有一定的帮助,本组11例摄胸部X线片发现5例左侧肋骨骨折,提示有脾损伤的可能,腹部摄片可见左上腹密度增加,脾阴影增大,轮廓模糊,左膈肌抬高,活动度受限。(3)必要时可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以了解胃的受压情况。(4)对病情尚稳定的患者,经股动脉造影,栓塞止血,但对较大脾脏出血效果欠佳。

  2.3 治疗 延迟性脾破裂一经明确诊断,应积极手术治疗,迄今为止仍采用传统的脾切除术,但随着人们对脾脏功能的进一步认识,脾脏具有参与调节血液、免疫、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近年来有学者提倡行保脾手术,以保证脾脏功能。本组有7例先行保守治疗,却有4例中转手术。为保证脾脏功能,脾修补术和脾部分切除术应列为首选,本组有3例行脾修补术,收到良好的疗效,若患者条件允许可行脾切除加自体脾组织网膜内移植,本组有2例采用此方法,如有副脾应保存[4],这对防止患者特别是小儿日后的免疫功能低下而暴发风险性感染(OPSI)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4.

  2 黄志强.现代腹部外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82.

  3 严志龙.外伤性、迟发性脾破裂诊治的探讨.创伤外科杂志,2004,6(5):374.

  4 邱云峰,王林,宋北东,等.外伤性延迟脾破裂.中国普通外科杂志,1995,4(5):259-26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