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肺病肺灌洗前后肺部螺旋CT高分辨定量评价研究
发表时间:2010-03-17 浏览次数:594次
作者:单淑艳,伊 旭,王玉君,冯广志,李 娟,贺海山 作者单位:066100 河北秦皇岛,秦皇岛市北戴河医院CT室 【摘要】 目的 探讨尘肺病大容量肺灌洗前后高分辨螺旋CT扫描平均CT值差的变化。方法 尘肺病患者100例,分析大容量肺灌洗前及术后3天、术后10天高分辨CT差值。结果 100例病人术后3天与术前同等呼吸状态下相同部位相同面积的平均CT值差的比较显示双上肺中外带CT值无明显变化,中下肺野中外带平均CT值略有升高;术后10天与术前同等呼吸状态下相同部位相同面积的平均CT值差的比较显示上中下肺外带差值略小,中带差值明显,其中以中野中带最佳。结论 大容量肺灌洗治疗尘肺病前后高分辨CT扫描自身对照CT值的测量,对大容量肺灌洗的疗效是相对客观的影像评价,CT成为WLL前适应证的选择及术后疗效判定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大容量肺灌洗;高分辨螺旋CT;平均CT值差;尘肺病
大容量全肺灌洗(whole-lung lavage,WLL)治疗尘肺病已有近20年历史,国内已有多家医院开展,技术已经成熟,疗效已被临床症状及血氧分析、肺功能的测定等客观指标所证实;但对灌洗前后肺部CT影像定量评价报道尚未见到。我院自1993年迄今已检查尘肺灌洗前后病人120余例,随机选择100例病人,采取大容量全肺灌洗(WLL)治疗自身对照检查结果,进行治疗前后的CT影像对照,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从被检120例中随机选择28~65岁年龄段病例100人次,其中煤尘50例,矽尘50例,采用WLL治疗前、术后3天、术后10天肺部螺旋CT检查自身对照方式进行,本组病例全部为男性,年龄最小28岁,最大65岁,平均39.6岁,工作年限最短为间断工作14个月,最长为间断工作30年。被检病人均为地方指定卫生部门确诊,从SⅠ~SⅢ期不等;工作3~20年后出现症状,运动后胸闷气短,呼吸困难,易感冒,咳嗽,咳白痰,症状逐渐加重,部分病人有咯血。
1.2 检查设备和技术 CT扫描设备为GE Synegy Plus 螺旋扫描机,扫描条件:120KV,16MA,1.0 s/周 螺距1.0,层厚10 mm,重建间距5 mm,对不同期别的尘肺分别在主动脉弓顶、气管分叉、膈顶上平面分别做高分辨CT(HRCT)扫描,共扫描9层,左右两侧共计18个等区域分析并分别测量计算等区域的CT密度值。
1.3 方法及结果 图像进行后处理,取得最佳图像,将各层面分内、外带测量,测量平均面积为96 mm2内的CT值,并取得连续上下三个层面CT值的平均数,测得术后3天、术后10天与术前的平均CT值差,统计不同差值内的三个部位六个范围内的病例数,见表1、2。表1 术后3天不同层面CT值比较 表2 术后10天不同层面CT值比较 注:肺野内带大血管较多,背侧坠积效应明显不利于测量(依据中华影像医学呼吸系统卷89页肺衰减值改变特点)。左右肺野平均CT值差无明显变化,故不予细分
通过对100例病人术前及术后3天和10天相同部位CT值差值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得出结论,灌洗术后3天和术后10天其外带和中带有明显差异,其P值分别为P<0.001和P<0.05。
2 讨论
尘肺病是严重危害部分人群身心健康的职业病,又是一个长期慢性的过程,随着时间的延长,病程的进展,肺内的损害程度会逐渐加重(研究表明,这是因为肺内巨噬细胞继续吞噬残留在肺泡内的粉尘原因所致,肺功能不同程度下降,可使病人丧失劳动能力)。自20世纪90年代国内开展大容量肺灌洗(whole lung lavage,WLL)治疗后,疗效明显,病人临床症状及功能有明显好转及改善。全肺灌洗术后10天,胸闷、胸痛、气短的好转率分别为99%、86%、88%[1],每侧肺平均清除粉尘3000~5000 mg,X线衍射分析表明游离二氧化硅70~200 mg,清除吞尘巨噬细胞107~9个[1]。
尘肺病的诊断国际标准只能依据普通X线影像检查,以胸部X线表现来估计肺对粉尘的反应,专家认为:没有一定的胸部X线表现,患者生前就不能被诊断为尘肺(做肺活检者除外),所以认识尘肺病的X线表现对本病的诊断,了解其发展过程及转归有重要的意义[2],但没有CT的定性诊断标准。笔者认为应增加对尘肺诊断的CT补充指标。
本组病例特点是依据普通X线检查定性后行尘肺大容量肺灌洗治疗前后的平均CT值检测对照,对其疗效给予影像学方面的判断和补充,科学的评价肺灌洗后CT影像上的改善。使临床症状、肺功能与CT影像的好转得到了一致性评价。
通过表1的100例病人术后3天与术前同等呼吸状态下相同部位相同面积的平均CT值差得比较显示双上肺中外带CT值无明显变化,中下肺野中外带平均CT值略有升高,平均升高值差在(32±16)HU之间。表2为术后10天与术前同等呼吸状态下相同部位相同面积的平均CT值差得比较显示上中下肺外带差值略小在(-16±7.6)HU之间,中带差值明显在(-30±19)HU之间,其中以中野中带最佳,差值在(-41±17)HU之间。本组病人采用术前和术后平均CT值的差值作为统计源分类结果,统计分析其术前术后内外带CT值差值总体分布有无差别,科学评价WLL的CT影像改变情况,从而找出规律。结果是术后3天 CT差值略升高,分析原因为:(1)WLL后肺泡内组织经灌洗间质反应。(2)肺泡内灌洗后残留物存在;术后10天CT差值略降低原因为:(1)WLL后肺泡内沉积物经灌洗排出体外,其中灌洗回收液由黑色浑浊变为无色澄清[3]。(2)间质组织反应的修复及灌洗后残留物的吸收。
分析灌洗前及术后10天上中下肺野外带平均CT值差较小而中带值差明显的原因为:(1)由于尘肺病人存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OPD),尤以外带肺气肿明显,受阻塞性气肿的影响平均CT值的差值小。中带是尘肺结节密集处,受气肿影响小,值差变化明显。(2)中带尘肺结节较密集,说明中带的粉尘蓄积量较外带大,所以灌洗后粉尘排出较多,故CT值差变化明显。
影响评价的因素:(1)随机抽取,病变程度不同。(2)尘肺种类不同,影像结节致密程度不一。(3)病人个体差异,间质组织修复时间不同。(4)病人呼吸配合不同。(5)选择评价时的质量控制。(6)统计分析方法。
3 小结
WLL治疗尘肺病前后高分辨CT扫描自身对照CT值的测量,对WLL的疗效是相对客观的影像评价,CT成为WLL前适应证的选择及术后疗效判定的重要手段,为科学的判断肺灌洗疗效多了一个客观评价的方法。本项工作操作简单易行,数据准确可靠。基层医院具备胸科及手术条件的均可开展此项工作,便于推广,造福于尘肺病人。另应强调CT的影像表现应列为尘肺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
【参考文献】1 陈志远.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尘肺十二年回顾.中国疗养医学,2003,12(1):37.
2 李铁一.中华影像医学呼吸系统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68.
3 陈志远.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尘肺十二年回顾.中国疗养医学,2003,12(1):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