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耳鼻咽喉科学》

耳前瘘管脓肿治疗技巧

发表时间:2014-06-09  浏览次数:1154次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为第一腮沟的遗迹,常为染色体显性遗传。瘘管口常位于耳轮脚,少数开口于脚屏间切迹于口角的连线上。先天性耳前瘘管常为盲管(窦管)深浅长短不一自数毫米到3cm以上,可具有分支,长者深入外耳道深部或向后到达乳突表面,与咽部相通,则形成完全性瘘管。管腔内为覆层鳞状上皮,具有毛囊汗腺皮脂腺等组织,如反复感染可形成囊肿。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瘘管,但形成脓肿后要先消除脓肿,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全身抗炎基础上采用切开引流单独用油纱条换药,常至局部痊愈时间较长。2005年以来我科在门诊收集到耳前瘘管感染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传统的方法换药,一组采用2%的碘酊换药,术后随访,现将资料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耳鼻咽喉科门诊,排除糖尿病患者和先锋霉素v过敏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6例男10例,女16例年龄13-48岁,病程4-7天;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15-56岁,病程3-8天。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1.2 治疗方法两线均用先锋霉素v4.0地塞米松5mg进行基础抗炎治疗。治疗组用碘伏局部消毒,2%利多卡因+适量肾上腺素局部麻醉后,选择波动感最明显的耳前处的下方作纵形切口。注意切口勿过低,过低可能损伤腮腺管,影响伤口的愈合。切口过高不利于伤口的引流,将血管钳伸入切口稍扩张,让脓液引流干净,有肉芽组织增生的,用乳突刮匙尽可能清除术腔内炎性肉芽组织后,以3%的双氧水反复冲洗脓腔至创面发白。填凡士林纱条包扎,次日换药,除常规换药外彻底清创后,术腔内2%碘酊液擦遍一遍(其后脓液增多为正常现象)自第4日起可单纯以生理盐水纱条填塞术腔直至痊愈。1.3 对照组采用与治疗组相同的消毒方法,并与脓肿最低点切一小口排脓后彻底清除分泌物、坏死组织及肉芽组织,2%双氧水反复冲洗后用油纱条填塞脓腔,同样每天换药一次。这样至少换药半月以上,腔内脓液才基本消除,待到创口无脓液后创口才慢慢痊愈,一般需一月左右。1.4 疗效评定标准局部皮肤无红肿、无压痛、无波动感,触之较硬,创口愈合为痊愈。2 结果通过上述两种换药方法对耳前瘘管脓肿切开引流后进行换药治疗,前者26例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后者对照组20例,并缩短了病程,从创口由1个月痊愈缩短到7-14天,病程缩短了15天左右,不但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3 讨论先天性耳前瘘管系第一腮弓在胚胎期融合不全形成的盲道,其管道狭窄有分支且弯曲,瘘管壁覆以鳞状上皮,脱落的上皮及角化物阻塞瘘管口,加上汗腺、皮脂腺的作用,使其管内腐败,感染形成脓肿。常规治疗先行脓肿切开引流单独予以油纱条换药,忽略对瘘管内感染源的有效清除,故病程长,伤口迁延不愈。前3日换药以腐蚀性较强的2%碘酊涂擦术腔,意在于一方面破坏瘘管上皮组织,促进新生组织生长,防止复发。另一方面2%碘酊具有良好的消毒杀菌作用,能够有效清除术腔的炎症加快伤口的愈合[1]。经过实践证明,本方法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效果良好,患者痛苦小、费用低,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参考文献】[1] 曾和友。碘酚线埋管法治疗反复感染的先天性耳前瘘管[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5,30:7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