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耳鼻咽喉科学》

赵氏雷火灸在耳鼻咽喉疾病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4-05-14  浏览次数:937次

赵氏雷火灸采用艾绒及防风、苍耳子、木香、沉香、麝香、黄芪、乌梅、甘草等中药共制,其燃烧时的热力远较普通艾条为甚,更善于渗透组织深部而起到祛风、散寒、温阳、通络等作用,对阳虚风寒偏盛的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喉源性咳嗽等上呼吸道相关疾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1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中医又称“鼻鼽”,临床表现上多以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眼痒、反复发作为主要特点,尤其阳虚型的过敏性鼻炎患者,多有畏寒恶风、遇寒则甚、晨起加重等特征。南方本为炎热之地,但随着空调的广泛使用,当热不热,夜卧受寒,日间又长期处于空调低温环境下工作,久之寒邪伤阳,且积重难返,造成阳气虚弱的表现。查体多有鼻腔黏膜色淡、鼻甲水肿明显、涕清稀难自收等特点。  

赵氏雷火灸施灸部位可选择背部腧穴,如定喘、风门、大椎,采用回旋灸的方式在局部反复熏灸,可持续20~30 min,每日1~2次。通过对督脉颈段及周围区域的熏灸,增加“阳脉之海”的阳气,并促进阳气上行,直通鼻窍,尤其是赵氏雷火灸中含有麝香,其走窜之力非普通艾条可比,通窍、温阳、收涕之功为其优势。在施灸的时间选择上多可选择上午8:00-10:00,下午3:00-5:00。前者阳气生发正处旺盛期, 及时补阳能助散寒之力;后者处一日中阳气渐衰之时,及时补阳能延缓阳气衰退,增强抗阴御寒的能力。  

2 鼻窦炎  

鼻窦炎中医又称“鼻渊”,临床表现以鼻塞、流脓涕为主,可伴有嗅觉下降、头晕、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痰多等症状。虚寒型的鼻窦炎多涕黏色青或微黄,遇寒则加重。查体多可见鼻腔黏膜肿胀,鼻甲不同程度肿大。内窥镜检查可发现上颌窦、筛窦或额窦窦口黏膜水肿,窦内引流不畅,嗅区空气接触不良。  

对于上述特点的鼻窦炎,赵氏雷火灸除了可以选择颈背部腧穴,如大椎、定喘、风门、风池、肺俞等之外,还应该直接选择各鼻窦在面部的投影区进行施灸,如眉棱骨区、眶下上颌窦区,尤其是各窦口在面部大致的投影位置,如鼻骨与鼻翼软骨交界处、鼻梁根部、内眦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雷火灸所释放出的热能和药力,减轻窦口黏膜水肿,增强微循环,加速窦内细胞代谢,促进窦内纤毛运动,促进窦腔积液的排出,从而减轻鼻窦内的炎症反应。施灸时注意艾条与面部及眼睛的距离,防止误伤面部皮肤及睫毛、眉毛。  

3 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中医又称“耳胀”,临床表现以耳胀闷、堵塞感为主要特点,可伴有耳鸣、听力下降、头痛等症状,常有近期感冒、咳嗽或游泳病史。查体多可见鼓室积液征,但鼓膜完整,外耳道一般无明显异常。  

除药物和鼓膜穿刺抽液术之外,赵氏雷火灸也是一种治疗选择。其部分功能与红外线照射类似,即通过释放的热量改善中耳微循环,加速中耳组织代谢, 促进中耳积液部分循环吸收,并部分从咽鼓管排出,从而减轻鼓室内压力,当鼓室内积液减少甚至消退后,患者耳胀堵塞的感觉就会立刻减轻或消失。对于施灸的部位可选择外耳道口、乳突及整个颞区,采用回旋及定位灸的方式对中耳进行持续作用。赵氏雷火灸对于以风寒为致病特点的病邪祛除效果最好,若为增强治疗效果, 还可以辅以祛风散寒的中药,如桂枝、麻黄、防风、荆芥等。  

4 喉源性咳嗽  

喉源性咳嗽是干祖望老中医于20世纪80年代首创的病名,专指因咽痒而造成的咳嗽,临床以咽痒反复难愈、痒动则咳为特点,常为干咳,少痰。查体多见咽部黏膜不同程度充血,淋巴滤泡增生,会厌及声带多无明显异常,咽喉一般无器质性的改变。  

对于该病目前认识尚未统一,但究其根源,多因“风”而起,风盛则痒,有表风、里风之不同,除了在药物方面重用祛风之品,如桂枝、防风等,以及宣肺止咳之品,如麻黄、紫苏梗等之外,赵氏雷火灸也能够助药物起到祛风、散寒、止咳、止痒之效。施灸部位除常用的大椎、风门、定喘诸穴之外,还可在胸骨上窝区域施灸,一后一前,可轮流先后施灸,也可前后相对施灸。尤其是前后相对施灸,祛风止痒之力更强,游离于咽喉络属诸经的风邪则无处藏匿,非祛而出之不可。风去则痒止,痒止则咳消。  

5 小结  

赵氏雷火灸正是因为其内含的诸多祛风、散寒、温阳、通络药物的作用,当其燃烧时即具备了普通艾条所不具备或即使具备也力量较弱的功能,其在治疗虚证、寒证、风邪兼夹证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在实热证方面则非所宜,有助火为虐之嫌,当慎用。因此,雷火灸虽然对于头面五官诸多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但使用前提是必须仔细辨证,以免变生他证。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