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源性瘘管1例
发表时间:2012-11-05 浏览次数:815次
作者:于海江,詹俊杰,薛佳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
【关键词】 腮源性瘘管
腮源性瘘管1932年由Ascherson命名腮源性囊肿而广为大家接受并沿用至今。这一部位的管道亦两端相通则称为腮源性瘘管,属完全型。一端相通,即只有外孔或只有内孔的为不完全型。内外皆闭锁的为中间型,此型常形成囊肿。腮源性瘘管临床较为少见,我院曾遇一例,现报道如下,供同道参考。
1 病历摘要
患者李某,男性,60岁,已婚,黑龙江人,该患从出生见颈前有一瘘口,有水样分泌物,曾在当地医院两次行瘘管切除术,术后瘘管未闭,流出黏稠水样分泌物,于2011年6月来我院就诊,患者颈前有一米粒大的瘘口,局部不红肿,挤压有分泌物流出,不疼痛,触摸时可触及一索条状向上延续,门诊诊断为腮源性瘘管,收入院。入院治疗,X线照影显示瘘管至舌根处均显影。术前由瘘管外口注入亚甲蓝或甲紫液。以便术中探查瘘管。手术在局部浸润麻醉下选用纵切口。纵切口能充分暴露术野,术时可减少损伤颈部重要神经血管。沿瘘管外口作梭形纵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并向两侧牵开。沿瘘管向上剥离,术中注意勿损伤颈部大血管及迷走神经、舌下神经等。在瘘管与咽壁连接处用血管钳钳住,并双重结扎,切断后残断用荷包缝合。逐层间断缝合伤口,并放置橡皮引流条。术中见瘘管经过甲状软骨、舌骨浅面进入颏下至舌根部,长约10cm,直径约4mm完整切除。送检管状组织长约10cm,粗细不一致,最粗处有4mm,镜下见内壁大部区域衬以鳞状上皮,少数区城为柱状上皮,上皮层下纤维组织中有多数炎细胞,内有淋巴滤泡形成,管腔中有淋巴细胞,脱落上皮细胞,胆固醇结晶等。病理诊断:腮源性瘘管。
2 讨论
2.1 病因于发病机制
目前主要有两种学说。一种学说为腮源性器官残留,主要认为:①第二腮沟闭合不全及腮沟于咽囊之间的闭膜破裂。②颈窦存留或未闭。③胸腺咽管残留。④染色体显性遗传异常。病变来源于第二、第三腮器。另一种学说为颈侧淋巴组织的囊性变。
2.2 临床表现
颈部或咽部常有间歇性胀痛或胀痛,尤其是吞咽时更为明显,发病前常有上感史。一些患者诉咽部有牵拉感,颈部有压迫感。咽部检查可见局部突起或饱满,颈部窦道分泌物流出,逐渐增大的颈部肿块。此外,完全型瘘管饮水时,可从瘘管口流出,病人常有口臭。最常见的3个症状为颈部瘘口分泌物、颈部包块,反复感染。
2.3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病为先天性发育畸形,根据发病部位及特征一般不难诊断,依据病史、局部检查常可以作出初步诊断。对于难以解释的颈部肿块,复发性颈部感染亦应考虑本病。辅助检查可做B超、泛影普胺造影、同位素及血管造影、CT扫描可显示病变的位置、范围,如有含液体的肿块或瘘管,更可能为颈部的腮源性囊肿或瘘管。瘘管造影可了解其行程,对手术彻底切除很有帮助。鉴别诊断:鳃裂瘘管和囊肿的术前诊断可靠率仅为50%~60%。需要鉴别的颈部疾患颇多,现简述较常见者:①甲状舌管囊肿或瘘管:也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为胚胎期甲状舌管的遗迹形成。以瘘管多见,多数起病在10岁以下。囊肿或瘘管与舌骨有着密切关系,一般位于舌骨中份之前,甲状软骨上方。②化脓性或结核性颈淋巴结炎:囊肿若有感染,或有反复感染历史,则不易与化脓性颈淋巴结炎和颈淋巴结结核相鉴别,应详细询问在感染以前有无囊肿史。鉴别困难者,必要时在局部感染控制以后,可在囊内注入碘油造影,腔壁光滑者为鳃裂囊肿,腔壁不规则则可能是化脓性或结核性淋巴结炎。③囊性水瘤:范围广泛的囊性水瘤,如已扩展到锁骨以下和腋间者,易与鳃裂囊肿鉴别。较小的仅限于颈侧的囊性水瘤则不易与之鉴别。但囊性水瘤一般多在颈后三角区,而鳃裂囊肿多在颈前三角区。囊性水瘤多是透亮和多房性的,而鳃裂囊肿则否。④颈深部血管瘤:静脉血管瘤加压时肿物可渐渐变小,松手后又恢复。动脉血管瘤位置较深,有明显的搏动。用两根火柴粘在肿块表面,如呈扩张性跳动,则为颈动脉瘤。如于近心端压迫动脉,搏动可停止,亦为动脉瘤。
2.4 治疗
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腮裂瘘管唯一有效的方法,瘘管内外口的寻找是治疗的关键。手术主要为切除瘘管和受累的皮肤。切口可采用纵形或S形或Y形切口,也可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口或联合切口。术前可与瘘管口注射亚甲蓝示踪瘘管。切除病变内口处或囊肿根部应双重荷包结扎缝合。 术中分离瘘管时应沿瘘管逐步进行,尤其分离内侧面时,应避免损伤神经和血管。处理瘘管内口时,应在不伤及咽壁的条件下,尽量高位结扎及切断。如果术中损伤咽黏膜,应及时修补,以免形成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