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后鼻内镜结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2-07-05 浏览次数:757次
作者:刘屹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
【摘要】目的 总结2004~2006年我科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实施鼻内镜鼻窦手术后3个月随访结果,对随访中出现的不同问题进行分类和探讨。方法 所有患者完成超过1年的术后。随访以鼻硬性内镜检查为主,在局部麻醉下进行,记录术后3个月时鼻内镜观察结果。结果 随访见慢性鼻窦炎术后患者仍有粘稠涕60侧,占4.78%,黏膜仍肥厚水肿92侧,占7.34%,术腔粘连54侧,占4.31%,窦口闭锁15例,占1.20%;慢性鼻息肉术后患者仍有粘稠涕20侧,占9.17%,黏膜仍肥厚水肿26侧,占11.93%,术腔粘连18侧,占8.26%,窦口闭锁4侧,占1.83%。结论 术后随访和综合治疗是手术成功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对于儿童及青少年患者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年龄因素 性别 鼻窦炎 鼻息肉 内窥镜检查
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已经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但此类疾病易复发,故术后随访很重要,对于随访中出现的问题,应予以高度的重视。本文回顾性总结实施鼻内镜鼻窦手术,且随访时间超过1年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观察结果,并对出现的不同问题进行分类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4~2006年接受鼻内镜鼻窦手术的慢性鼻窦炎患者663例(1 254侧),男425例,女238例;年龄8~65岁,平均年龄27.8岁。慢性鼻息肉患者136例(218侧),男72例,女64例;年龄9~66岁,平均年龄32.1岁,病程1~12年,平均37个月。所有患者完成超过1年的术后随访。依据病史,影像学和鼻内镜检查结果,对病变进行分类:慢性鼻窦炎663例(1 254侧),其中包括双侧全组鼻窦炎86例,双侧筛、上颌窦炎392例,双侧筛、上颌窦、额窦炎99例,双上颌窦炎14例,单侧全组鼻窦炎12例,单侧筛、上颌窦炎48例,单侧额窦、筛窦、上颌窦炎8例,单侧上颌窦炎4例。慢性鼻息肉患者136例(218侧),其中包括双侧全组鼻窦炎鼻息肉12例,双侧筛、上颌窦炎伴息肉58例,双侧额、筛、上颌窦炎伴息肉8例,双侧上颌窦炎伴息肉或上颌窦后鼻孔息肉4例,单侧全组鼻窦炎鼻息肉6例,单侧筛、上颌窦炎伴息肉28例,单侧额、筛、上颌窦炎伴息肉14例,单侧上颌窦炎伴息肉或上颌窦后鼻孔息肉6例。
1.2 方法 (1)术前检查包括硬性鼻内镜检查,变应反应原评价,高分辨率鼻窦CT扫描,以鼻内镜观察系统记录手术及随访情况,全部患者均在局麻下行手术治疗(蝶腭神经节1%利多卡因局部阻滞麻醉加鼻腔内1%的卡因黏膜表面麻醉)。(2)根据鼻窦病变采用相应的术式。双侧全组鼻窦炎伴鼻息肉行双侧全组鼻窦开放加鼻息肉摘除术,双侧筛、上颌窦、额窦炎伴鼻息肉行双侧筛、上颌窦、额窦开放加鼻息肉摘除术,双上颌窦炎伴息肉或上颌窦后鼻孔息肉行双侧上颌窦开放加息肉摘除等,单侧病变行单侧手术。(3)术终填塞物为可吸收性止血绫、油纱条,通常术后48 h左右取出。术后综合治疗包括:抗生素、激素、黏膜促排剂,清理术腔及鼻腔冲洗等。记录术后3个月时鼻内镜观察的术腔情况。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鼻窦炎患者术后3个月观察结果,见表1。
2.2 不同性别鼻息肉患者术后3个月观察结果,见表2。
2.3 不同年龄鼻窦炎患者术后3个月观察结果,见表3。
表1 不同性别的鼻窦炎患者术后3个月观察结果(略)
表2 不同性别的鼻息肉患者术后3个月观察结果(略)
表3 不同年龄的鼻窦炎患者术后3个月观察结果(略)
2.4 不同年龄鼻息肉患者术后3个月观察结果,见表4。
表4 不同年龄的鼻息肉患者术后3个月观察结果(略)
2.5 根据相应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 对于仍有粘稠涕及黏膜仍肥厚水肿的患者适当增加复查次数, 对于粘连的术腔行分离术,缩短复查间隔时间,并强调综合治疗,对于窦口闭锁的患者再行二次修正手术治疗。
3 讨论
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已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但术后定期随访和合理的综合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中所有799例患者均保持了定期的随访,术后3个月时我们在鼻内镜下观察术腔情况,总结如下:(1)在鼻窦炎一组患者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其术后术腔黏膜水肿、粘连及窦口堵塞、感染等情况出现的比例基本相同,发患者群以8~20岁人居多,且术后鼻内镜观察并发症的出现情况以这一人群居多;鼻息肉的发病情况男女基本持平,并发症出现情况相当,但以21~50岁发患者数居多,但术后并发症出现率仍以9~20的青少年居多。由此可见,慢性鼻息肉的发生应与长期慢性鼻窦炎症有关[1],且儿童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在药物治疗失败或效果不佳时,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由于解剖结构和黏膜病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相对成人病例及远期疗效,无效病例增加,总有效率下降[2],故儿童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更应从手术中处理的合理性、术后综合治疗、术后处理及随访的长期有效性等方面加强手术的疗效,以减少痛苦。(2)减少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首先,鼻内镜手术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基本条件。通过术后的随访观察我们发现粘连和窦口闭锁的发生多与中鼻甲有关,所以手术中对中鼻甲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中鼻甲过度肥大、息肉样变或泡状中甲及中鼻甲反向弯曲者,可以用各种角度的咬钳矢状切除中甲外侧或头端及下缘组织,但需保持中甲基本形态和基板的完整,以充分开放中鼻道,并保证中鼻甲不与周围黏膜近距离接触为宜,减少术后术腔粘连和中鼻甲漂移的发生,这对于术后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功能的维持和必要的二次修复、修正手术非常重要。其次,合理的黏膜取舍是鼻内镜手术技术的核心[3]。有文献指出,术腔黏膜组织形态在术后3个月左右基本恢复正常,但有些病理改变是不可逆的,故我们在手术中应尽量保留正常的和轻度病变的黏膜,这样有利于整个术腔的恢复和创面的愈合[4]。此外,长期定期随访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后第1个月1周复查1次,第2个月2周复查1次,第3个月根据术腔情况决定复查时间,直至术腔上皮化。复查时及时清理术后窦腔和术腔的分泌物、增生的肉芽和水肿、囊肿等组织,保持鼻窦口通畅引流,这对于黏膜纤毛的形态和功能的恢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4]。另外,长期规律的综合药物和冲洗治疗同样重要。局部类固醇激素和鼻腔冲洗应持续3个月左右,口服抗生素和黏膜促排剂一般应用0.5个月左右,然后根据情况而定,口服激素一般应用于鼻息肉患者,一般3个月左右,期间逐渐减量。除上述以外,绝大部分出现手术并发症的患者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术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工作学习过于劳累等都是常见的诱发因素,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对于手术的疗效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手术技术、术后定期随访和综合治疗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整个过程中缺一不可的3个重要环节。不断提高手术技术,及时有效的复查,控制感染并及时分离鼻腔粘连,随时调整合理规范的药物治疗和保持正确的工作生活方式,对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预后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黄选兆,汪吉宝主编.实用耳鼻咽喉科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65.
2 周兵,韩德民,刘华超,等.1000例少年儿童鼻内镜手术远期疗效及相关临床因素探讨.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38:367369.
3 韩德民,周兵,刘华超,等.1000例鼻窦内窥镜手术疗效分析.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6,31:358361.
4 仝屹峰,孙秀珍,李大伟.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内镜鼻窦术后上颌窦口黏膜恢复过程观察.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39:402406.